】 【打 印】 
專家評美台軍售:台海博弈是一場“政治鬥爭”
http://www.CRNTT.com   2008-10-19 12:17:34


台軍將購美制AH-64D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環球時報》刊載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尹繼武的文章題爲:戰略博弈重在承諾可信,內容如下:

  環球時報“國際論壇”欄目10月13日刊登了丁剛先生的《戰略博弈要講出其不意》一文,認為大陸在台海博弈中,對美戰略要講出其不意,讓美方失算,以維護中國的利益。作者當然是出於護國愛國之心,但觀點值得商榷。我認為,戰略博弈重在加強承諾可信性建設,而承諾可信性,是基於讓對手了解自己的意圖;要達到威懾“台獨”的戰略目的,我們需要故意透露自己的可信承諾和決心。

  在軍事博弈中,出其不意有一定的價值;而在政治博弈中,追求策略技巧只是其末,獲取威懾之本在於建立可信的承諾機制。首先,鄭重“廣而告之”,通過立法與制度化的形式,增強承諾可信。中國政府通過《反國家分裂法》即為佳例。盡管法律通過後,我們的戰略選擇機會大大受限,但消弭了人們對於大陸在突發事件中的態度和行為的疑慮。

  其次,該憤怒時就憤怒。與理性的博弈游戲不同,情緒表達對於戰略信息傳遞,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美國宣布對台灣價值64億美元的軍售方案,中國外交部、全國人大、政協和國防部齊聲譴責美國的行徑,實屬罕見。情緒表達的效力,從根本上講,還是由博弈各方的權力結構決定的。就像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出演的那個著名段落:“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即使黎叔心平氣和如是說,也已威震“天下”了。

  第三,識人識面,更要識心。如果對手挑戰現狀的動機在於害怕未來的損失,那麼我們別忘了兜揣“胡蘿蔔”,使用保證的策略;如果對手目的是追求預期的收益,那麼我們應傾向於手提“大棒”,使用威脅的策略。台海問題歷經滄桑,各方動機不同,各種心計與利益交錯。美國的戰略動機偏重於維持台海戰略平衡,防止其利益受損,“坐收漁利”;而“台獨”分子在於追求想象的利益,妄想“去中國化”、進而實現法理和事實獨立。概而論之,對美國我們應更多實施相互保證的策略,而對“台獨”分子應更多地使用威懾手段。當然,如果美國不斷出爾反爾,一味追求“全球利益”,那也無須手軟。

  中美是兩個大國,大國之間的關系要取得穩定發展,需要建立一定的互信機制。近年來,中美關系已經出現了機制化的勢頭。因此,在處理台海問題時,我們更應當考慮到這一點,不能輕易采取出其不意的手法。出了問題,應當盡量通過相關機制來解決。

  這些年來的經驗也表明,只要中美互信增加,就可以在遏制“台獨”、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方面形成共同的戰略利益,就會有利於台海局勢的穩定。當然,美國并不支持中國統一,它想保持的是所謂的“不獨不統”的局面,所以它還會繼續對台售武。要想打掉美國的這一戰略考慮,不是靠一兩次出其不意就可以做到的,還需要中國實力的增強。

  台海之間的博弈是一場“政治鬥爭”,所以美國軍售的政治意義更濃。大陸要在台海博弈中樹立可信承諾與掌握戰略主動,還受制於博弈各方的權力格局。所以政治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的上升,是我們在台海關系中獲取主動的根本基礎。出其不意只是一種策略,如果一味地追求“突發奇想”,那很可能陷入一種“莽夫治國”之絕境——過於追求技巧,是本末倒置;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完善一種可信的承諾體系,這樣在未來台海博弈中,就能占據越來越多的主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