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機著陸除了飛行員的努力外,還需要航母上其他人員的配合。航母上起降需要的人員配備類似陸地機場,但也有很多特殊要求。航母空間狹小,跑道長度只有地面機場的1/10,地勤人員必須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飛機燃料、彈藥的填充。著艦過程中,指揮塔台上的管理人員、甲板上的著艦指揮官、甲板下的阻攔索操作人員的協同動作必須準確無誤,救護等崗位也要隨時做好準備。
艦載機起降成功意義何在?
李傑:這次艦載機著艦和起飛成功,代表著中國航母實現了艦機的有機結合。此前9月25日“遼寧艦”的服役儀式,只是象徵向海軍交付了這艘航母的艦體。實現首次成功起降的這批飛行員,代表著中國航母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合格飛行員群體,他們正在不斷掌握和提高自己的技術,因此這次可以說是跨越性的步驟。
艦載機起降成功,也預示著航母這個艦種未來將作為龍頭,提攜整個中國海軍向綜合化、信息化、立體化方向前進。中國海軍有了航母、艦載機,未來還會有航母編隊,它們將組成綜合作戰體系,有利於中國海軍克服近海近岸作戰的缺陷,走向中遠海。走向遠洋的海軍編隊不僅將有航母,也包括兩栖攻擊艦等大型艦艇,這種作戰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將海空力量聚合到一起。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海軍是一個高技術兵種,光飛行員的訓練就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此外這個過程也不是光靠一艘航母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艘航母和大批相關艦艇的配合。
徐勇凌:國外艦載機飛行員在著艦時曾出現過各種險情,而我們能夠一次成功,顯示中國在這類高風險任務上的可靠性是世界一流的。無論是載人航天、戰機試飛,還是空中加油、艦載機著艦等,中國在這些零經驗、高風險領域的“第一次”很少失誤,國人應該為之驕傲。
航母怎麼才算形成戰鬥力?
鄭明(原海軍裝備技術部部長):有人說艦載機能在航母上起降,就代表航母有戰鬥力了。我認為沒必要這樣看。“航母有戰鬥力”到底是什麼標準,說法有很多。我認為應該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艦機協同,即航母與搭載的戰鬥機、預警機、反潛機等各機種的相互協調和配合。我們這次是實現了戰鬥機的起降。戰鬥機要在空中作戰,起降是很關鍵的一步,但還有更重要的攔截和攻擊等科目要實現。同樣的,航母也不是光搭載戰鬥機,預警機、反潛機等其他機型的協同作戰同樣重要。第二階段是艦群協同,即整個航母戰鬥群的協同作戰,這涉及到海軍戰術、戰役層級的配合,難度更高。第三階段是艦網協同,即航母與整個指揮網絡的協同,是在“系統對抗”層面考慮如何防禦和反擊,涉及到全軍、全國層級的協同。因此這次我們只能說是完成了第一階段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考慮“實戰從嚴”的要求,現在還不能說航母就具備戰鬥力了。
從周邊局勢來看,未來要保衛中國的權益和安全,必須加強海上力量,各個軍種都要考慮如何在海洋環境作戰。必須要指出,中國發展航母不是要威脅誰,而是要保護自己不受別人的航母威脅。抗戰時期,正是從日本航母上起飛的戰機轟炸中國沿海;香港回歸期間,英國曾派出航母編隊到中國周邊展示實力;從朝鮮戰爭以來,美國更多次派出航母戰鬥群威脅中國。因此中國搞航母不是“中國威脅論”,而是應對“中國被威脅”,如果中國不搞航母,未來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護,發展就會受到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