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衛士-2D火箭炮,該炮曾參加08年珠海航展,400公里的射程曾引起轟動。 |
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1963年開始服役的BM-21“冰雹”火箭炮及其後繼型號,曾經使蘇聯火箭兵炮兵長期處於世界最高技術水平,引領世界潮流。現在俄羅斯雖然仍是國際武器市場上火箭炮領域的主要角色之一,但是總體技術水平已經落後,兩年前開始的“旋風”現代化火箭炮換裝進程相當緩慢,幾乎停滯不前。
據環球網引述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刊4月3日報道,多管火箭炮武器系統的主要優勢在於攻擊的突然性,火力殺傷大面積目標的高密集性,武器系統的高機動性(發射後幾分鐘內就能撤離防範敵方反擊),小型化,指揮簡單,作戰效能高,能在日夜任何時間任何氣候條件下使用,造價相對較低。主要缺陷在於彈著點較為分散,射擊暴露特征較多(高煙柱、灰塵和火舌),戰鬥部重量不高,中短射程內火力機動能力有限。今後現代化火箭炮的主要發展趨勢仍將是增加彈藥口徑,擴大任務範圍,提高重新裝彈速度,增加射程,提高命中精度,其中提高精度是西方國家較為重視的主要標準之一,希望借此降低這種武器系統對平民造成的誤傷。
現在多數歐洲國家總體上仍把火箭炮視為大殺傷武器,因此丹麥和荷蘭軍隊裝備的火箭炮已經退役。但是綜合上述各種因素來看,火箭炮仍是世界多數國家最受歡迎的武器之一,特別是在利比亞戰爭之後,畢竟卡扎菲的正規軍正是依靠蘇制火箭炮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在北約空中打擊的條件下,成功抗擊了在數量上占優勢的利比亞叛軍。
蘇俄火箭兵炮兵歷史悠久。1941年7月16日,蘇軍一個132毫米BM-13-16“卡秋莎”火箭炮連一舉摧毀德軍一個鐵路樞紐,消滅了德軍運送部隊和裝備的軍列,開啟了火箭兵炮兵的輝煌時代。到二戰結束前,蘇軍先後裝備一系列“卡秋莎”改型火箭炮,包括BM-24、BM-14、BMD-20、RPU-14等。1963年3月28日正式服役的122毫米40管BM-21“冰雹”火箭炮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1976年蘇軍開始裝備更加先進的220毫米16管“飓風”火箭炮。蘇聯時代火箭炮領域的終結者是1987年開始裝備的300毫米12管“龍卷風”火箭炮,最大射程90公里,可發射制導炮彈,一次齊射可覆蓋67.2萬平方米的面積,裝彈系統實現了完全的機械化。進入新俄羅斯時代以來,“合金”科學生產企業在90年代初不斷改進“冰雹”火箭炮,最終研製出122毫米“旋風-G”火箭炮,2012年9月與國防部簽訂了36套該型火箭炮的供應協議,但是合同進展緩慢。根據官方數據,截止目前俄軍僅裝備30套“旋風-G”。生產商指出,“旋風-G”火箭炮生產前景不容樂觀,工廠曾經準備投入批量生產,但是未能被俄軍方接受,原因在於該系統最大射程只有40公里,遠遠低於軍方提出的更高的射程要求。與其前身“冰雹”火箭炮相比,“旋風-G”的主要優勢在於作戰班組人員由3人減至2人,陣地部署時間大幅減少,而且不用地形考察和測量準備就能開火,能夠使用新型半自動制導彈藥,威力較大。至於最新型的300毫米9K58M“旋風-S”,射程增加到120公里,使用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後命中精度大幅提高,制導和瞄准自動化水平明顯提升,作戰準備時間大幅縮短,從2012年起已經開始少量裝備,計劃逐步替代其前身“龍卷風”火箭炮。但是該型火箭炮的換裝進程總體進展緩慢,甚至相對停滯,俄國防部在此方面的立場仍舊不是特別明確。
相比之下,美歐在火箭炮領域的技術進步同樣不是特別明顯,美國自1983年開始裝備M270履帶式240毫米12管MLRS火箭炮以來,直到2005年才開始裝備M142新型240毫米6管HIMARS輪式火箭炮,它能使用240毫米口徑的炮彈,標準射程40公里,還能使用ATACMS戰術導彈,採用慣性和GPS制導方式,標準射程增至120公里,最大射程140-300公里,視具體型號而定。德國1980-1083年生產的(200套)LARS-2型110毫米國產火箭炮最大射程25公里,目前已經全部退役,更換成以美國MLRS為基礎的MARS火箭炮。意大利同樣放棄國產 FIROS,改用美國MLRS火箭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