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國家財政緊縮,軍費大幅削減,“飛豹”由重點型號降為“量力而行”項目。經費削減、進度放慢、基建緩建,基本處於“下馬”狀態,陳一堅急了。男兒淚,不輕彈,他還是流下了眼淚,“我們理解國家當時的難處,但這個飛機是空軍海軍都迫切需要的!”
陳一堅說,沒有殲擊轟炸機,海軍作戰時就沒有了空中“保護傘”,就得捏著汗跟人打,“海軍部隊告訴我,如果人家跑到南沙跟我們較勁兒的話,我們就夠不著了,最重要的是沒有自己的飛機在空中保護,如果出現敵方飛機,我們的軍艦只能被動挨打。”陳一堅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部隊都期盼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再幹不出來,真是太丟臉了!”
沒有研製費,但是工資和辦公費,紙、筆錢總還是有的,“飛豹”研製團隊就這樣繼續方案調整、打樣設計,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堅持了約一年時間,在其他配套單位已經全部停止研製的情況下,“飛豹”設計圖已經一摞摞擺在案上。
“上級說‘量力而行’,我們在後面加了四個字‘有所作為’!”陳一堅說。
他們的堅持,讓“飛豹”的命運出現轉機。1982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批覆,“飛豹”重新列入國家重點型號,研發工作轉入全面詳細設計階段。
1988年,“飛豹”迎來了首次呼嘯長空的機會。此後,“飛豹”又經歷了長達10年的試飛,每一次驚心動魄的試飛都讓它成長得更茁壯。
1998年,飛豹正式列裝服役,這架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研製的殲擊轟炸機,大大增強了我軍對地對海的作戰能力和遠程支援能力,成為當時國產戰鬥機中唯一可以覆蓋南中國海地區的機型,從此,中國空軍掀開了更加“有所作為”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