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陸航藍軍小羚羊輕型武裝直升機。(資料圖) |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12級的狂風卷起沙塵暴,能使臉掉皮、車掉漆;這裏無霜期長達6個月,最低氣溫零下43攝氏度;方圓千里難見人煙。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基地領導帶領廣大官兵,經過幾年苦戰,終於建起了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現代化導調指揮樓、辦公樓、官兵宿舍樓、駐訓部隊營房和浴室、門診部等,實現了通水、通電、通暖;建成了生活服務中心,提高了基地自我保障能力;種樹上萬棵,植草坪數萬平方米,為基地和駐訓部隊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解放軍總部首長考察後高興地說:“系統集成起點高,整體配置功能強,保障管理配套全,是全軍合同戰術訓練基地的一流示範工程。”2000年底,“五大系統”通過了國家鑒定,認為該系統屬軍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資訊系統的先進水準。
目前,這個基地已實現了組訓方式由部隊自導自演、自訓自評,正在嚮導、演分離,訓、考分離轉變;基地職能由階段性保障訓練,向全年度滿負荷組訓轉變;成績評定由人工向電腦科學評估轉變;科技練兵成果由試驗論證向形成整體作戰能力轉變,標誌著我軍傳統的訓練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訓練手段向現代化產生了飛躍。
輪流當“藍軍”逼近實戰
“打著藍色旗幟,戴有藍軍臂章,面部塗著迷彩,狡詐而強悍”,這就是《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朱日和基地見到的“藍軍”。在採訪中,記者有幸目睹了一場紅、藍兩軍鹿死誰手的決戰。
紅色信號彈拉開了演習序幕。“紅軍”旅迅速利用強大的裝甲群和機械化步兵向“藍軍”部隊發起猛烈攻擊,但“藍軍”沉著應戰,利用電子戰、網路戰分隊對“紅軍”實施攻擊。此時,“紅軍”炮兵通過指揮網向上級報告戰場態勢,“藍軍”電子戰分隊對“紅軍”通信指揮網實施強大的電磁干擾,使“紅軍”旅陷入電臺通信指揮失靈,電腦系統癱瘓的險境。“藍軍”又將計就計,將“紅軍”指揮員下達給炮兵群分隊的資訊指令“半路截獲”,通過其網路干擾系統,向“紅軍”炮兵群下達假資訊指令。爾後,“藍軍”指揮員命令突襲分隊快速插入“紅軍”炮兵群的後方實施伏擊,一舉“殲滅”了“紅軍”炮兵群分隊。
正當“紅軍”指揮員舉旗未定的時候,“藍軍”又令其網路戰分隊潛入“紅軍”通信指揮網,使其指揮癱瘓,結果“紅軍”敗走麥城。
“藍軍”獲勝,“紅軍”慘敗,這與我軍以往演習中“紅軍”百戰百勝的結局完全不同。針對本刊記者的困惑,基地政委劉心明作了解釋,長期以來,我軍訓練往往是在“敵”我雙方戰術思想、作戰原則、戰術手段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的,假設敵也由同一支部隊扮演,這種訓練方式無法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打造“藍軍旅”就是我們基地為磨練“紅軍”培養的王牌“勁敵”。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我軍發展模擬部隊的來龍去脈。1972年,當時的副總參謀長李達和張震訪美時,在利文沃思堡觀看了一場美軍與模擬蘇軍的演習。回國後,他們向軍委呈上了一份“關於建立模擬軍隊”的報告,周總理非常關注,於是一份成立外軍模擬部隊的計劃下達到總參有關部門,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被擱置。
13年後的1985年1月,經總參批准,南京軍區組建了合同戰術訓練中心。至此,中國有了第一個“藍軍”基地。隨後,人民解放軍第一支外軍模擬營正式誕生,但僅是營的規模。
1999年底,朱日和基地開始打造我軍規模最大外軍類比部隊——“藍軍”旅。基地把培養一支兇殘、狡悍、善變、心狠手辣、形神兼備的“藍軍”部隊作為首要解決的課題,逼著“紅軍”在受挫中找差距,在失利中求振作。
藍軍部隊的編制按照外軍的編制序列,訓練也嚴格按照外軍的條令、訓練大綱進行,努力體現外軍的作戰原則和戰術手段。由於“紅軍”、“藍軍”雙方是在互不瞭解對方兵力部署、作戰手段和戰術意圖條件下進行的較量,從而使戰術訓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兵對抗,改變了我軍以往演習“紅軍”戰無不勝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