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軍海軍軍艦編隊。(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新華網報道,在青島的海軍博物館里,展示著一艘排水量僅六噸的木殼魚雷艇。1957年,周恩來總理就是乘坐它檢閱駐青島的海軍部隊。
在這個博物館里,還收藏著大批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初創時期的裝備,包括最早的驅逐艦、護衛艦、潜艇、導彈、海航飛機等。其中有的是從蘇聯引進的,有的是繳獲的國民黨部隊的。
盡管這些艦船裝備中有很多曾在保衛中國海疆的戰鬥中立下過赫赫戰功,但與今天中國海軍的裝備相比,只能算是凝結著厚重曆史的“老古董”了。
自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宣告成立至今,半個世紀的時間,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發展成爲一支重要的戰略國防力量。不但海陸空兵種齊全,而且艦船裝備也加速向現代化、信息化邁進。
公開信息顯示,人民海軍已經擁有了一批具有信息化水平的新型導彈驅逐艦、護衛艦、潜艇和作戰飛機,以及相配套的精確制導導彈、智能魚雷、遠程偵察雷達、高射速艦炮及電子戰系統等武器裝備。
退役海軍中將朱洪禧接受記者采訪時,把中國海軍裝備的發展分爲初創階段、自力更生造船階段和現在的轉型階段。
朱將軍曾于1954年11月在一江山島附近,擔任編隊指揮,以排水量僅22噸的魚雷快艇擊沉了到大陸水域騷擾的國民黨軍“太平”號護衛艦,立下赫赫戰功。此後他一直在海軍工作。
“我們最初的艦艇都是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的,”他說,“後來從蘇聯引進了一些艦艇,噸位逐漸由十噸級上升到百噸級、千噸級。”
以自力更生造艦艇爲標志,中國海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他說,中國不僅建造了自己的驅逐艦、護衛艦,還造出了技術難度更高的常規潜艇和核潜艇。
“50多年來國民經濟的發展爲海軍裝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在我們自己造的艦艇在國際上也算得上是先進的。”他說。
他認爲,目前海軍正處在向高科技電子信息發展的極其重要的轉型期。“以前靠的是力氣,得能把炮彈抱起來塞進炮膛。現在需要的是知識、是大腦,必須適應世界信息技術應用的飛速發展,才能不落人後。”
在海軍某基地,記者看到了中國國産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這種封閉型軍艦不但外型優美,而且具備對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標的攻擊能力,以及超視距打擊能力和區域防空能力,被海外一些研究者譽爲“中華神盾”。
當戰鬥警報響起時,艦面上看不到一個人。所有的武器設施全部通過艙室內的電腦進行操控。
當然,海軍的進步不僅僅是在裝備上。2006年底中國發布的國防白皮書說,海軍要“加强適應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需要的海上機動兵力建設,增强近海海域的整體作戰能力、聯合作戰能力和海上綜合保障能力。”
人民海軍正在向這個目標前進。由戰艦和綜合補給艦組成的編隊已對全球數十個國家進行了友好訪問,幷順利完成環球航行,顯示出强有力的海上綜合保障能力。
在海軍航空兵某部,記者看到訓練中的艦載直升機穩穩當當降落在驅逐艦狹小的甲板上。目前海軍航空兵已經實現了夜間行進中著艦,潜艇、水面艦艇和艦載機協同作戰已成爲海軍日常演練的重要內容。
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人民海軍轉型時期的發展重點。目前海軍不僅有飛行員艦長、博士艦長,更培養出了一支技術精湛、勇于爲國獻身的士官隊伍。
“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有海無防,無論是清朝水師還是國民黨海軍都不堪一擊,”朱將軍說,“我們的海軍正逐步壯大幷向信息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