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鐘援救分“幹救”和“濕救”兩種形式。“幹救”即救生鐘與潜艇救生平台的升降口相對接,艇員無須暴露于海水而直接進入救生鐘;“濕救”即是將救生鐘停泊于失事潜艇上方,艇員著潜水裝减壓脫險出艇後,沿導索進入救生鐘內。使用救生鐘救援因其成功率高而備受世界各國關注,尤其是在未來信息化戰爭空前殘酷激烈的情况下,就更顯得舉足輕重了。
此次采用的是“幹救”救援法。救生鐘操縱員湯中亮等3名潜水員依次進入救生鐘。一系列精心的准備工作結束後,救生鐘在巨型船吊和甲板絞車的牽引下,緩緩潜入海中,與“失事”潜艇進行對接。
該船前甲板上,身穿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分別在高壓氧艙、擔架、船潜水梯入口等處就位待命,航空兵艦載直升機的駕駛員們也早早進入駕駛室,做好隨時進行救助的准備。
由于救生鐘對海况、海流和能見度等要求非常高,這在整個營救過程中,是難度系數最大的一個關鍵環節,一旦對接不上,救援即宣告失敗!
1分鐘、5分鐘、10分鐘……甲板上等待的人們個個屏住呼吸,雙眼緊緊地盯住顫動的導纜,焦急地等待救生鐘對接成功的消息。30分鐘後,救生鐘內傳回消息:救生鐘與潜艇對接成功!
緊接著,救援人員采用電話和敲擊信號的方式與“失事”潜艇內進行聯系,幷將部分“遇險”艇員救至救生鐘內。
宋岩因爲“重傷”,是第一個被救入救生鐘的艇員。接著,其他第一批潜員也進入救生鐘內。
指揮員下達了“起吊救生鐘”的命令。
“出水了!”10分鐘後,當救生鐘安全浮出水面時,甲板上歡呼雀躍。安全獲救的潜艇艇員宋岩剛被大家從救生鐘抬上甲板,一直守候在甲板一側的醫護人員立即對他們進行身體檢查。
演練圓滿結束,有關人士稱“此次演練全面檢驗了該作戰支援艦支隊的全面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