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飛豹”戰機。(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2月21日電/解放軍報報道,12月中旬的一天清晨,3顆信號彈在黃海之濱騰空而起,海軍飛機戰時應急搶修技能大比武拉開了帷幕,70架傷情各异的“戰損”飛機經過官兵們精心維修後,重上藍天。
比武開始,總指揮、教授胡芳友發出第一道指令:4架殲擊機被導彈彈片造成穿透性損傷,各分隊馬上進行損傷檢測和評估。經過查驗、記錄和電腦運算,各隊幾乎同時完成損傷報告和搶修預案。幾分鐘後,第二道指令傳出:各分隊根據各自的預案搶修“戰損”飛機。比武場上立刻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搶修場景。
站在北海艦隊某水上飛機戰傷搶修隊鉚工高立成身後觀看,筆者發現他手里拿著一個很特別的“Z”字形工具。高工高連雲告訴我們:爲了提高搶修效率,他們相繼開發“Z”字形扁鏟等幾十種特殊工具。這些工具雖然簡單,但很實用。比武當天,僅扁鏟這件小工具,就讓搶修隊比其他隊快了十幾分鐘。最終,該隊在比武中獲得冠軍。
激光搶修演示現場,筆者看到一幕神奇景象:精控機械手精確操縱激光頭運動,激光搶修機通過光纖將能量傳輸到損傷部位。只用了幾秒鐘,就完成了一個損傷部位的修複。
總指揮胡芳友介紹說,現代軍用飛機的結構、材料發生了較大變化,鈦合金、複合材料成爲飛機結構的主體,戰傷搶修已不再是過去敲敲打打、修修補補的純機械性修理,必須首先搞好飛機損傷特點的分析、建模和仿真研究。爲此,胡芳友帶著他的課題組進行攻關,通過模擬戰時飛機損傷的高逼真環境,從損傷源、損傷模式、損傷分布入手,對主戰機種進行了分析,拿出了一批理論成果,研制的“激光搶修機”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奪得第二名的北海艦隊航空兵某師搶修隊,表現也可圈可點:他們配合兄弟單位出色完成了國産某型戰機的損傷搶修任務。比武總裁判長楊瑞欣自豪地說:這些參賽隊伍已成長爲我人民海軍飛機戰傷搶修的一支應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