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在必勝,鬥需群狼”——師長常丁求
3月22日,星期六,和常丁求師長約好上午10點30分見面。記者來到師指揮所時,他正在值班室與師作戰科長和某團參謀長討論第二天兩個新機團跨晝夜自主對抗訓練的注意事項。
11點10分,常師長終于抽出時間與記者交談。聊起他的戰鬥格言,他直奔主題:“戰爭只有兩種結果,勝,或者負。戰鬥精神强調英勇無畏和不怕犧牲,但不在必死,而在必勝。作爲指揮員,必須站在全局考慮戰爭的結果。”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指揮官丁汝昌事先就准備了棺材,一旦打不好,隨時以死謝天下,整個北洋水師彌漫著一股悲觀消極情緒;而日本的最高指揮官却上了艦隊最差的一條船,在戰鬥中積極尋求戰機。結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海上防綫完全崩潰。”常師長顯然研究過中外戰史,他的見解一針見血:“贏在必勝之心,敗在必死之念。”
伊拉克戰爭之前,美軍不斷地向飛行員灌輸一個觀念:“沒有任何目標值得你們用生命換取。一個目標今天打不掉,明天可以打;你打不掉,別人可以打。空軍是高技術兵種,戰鬥力成長周期長,培養一名成熟的戰鬥員通常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戰爭是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的交織和膠著,必須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資源,始終保持足够的可持續作戰能力。”
常師長信手拈來一個個實例,解讀“戰在必勝”四個字,展示出一名軍事主官的知識面和思想深度。他接下來的闡述,更加深了記者的這種印象。
“忍耐、等待、有組織、集體作戰,狼的特點是個體的剽悍和群體的配合,這與信息化條件下現代戰爭的體系作戰要求不謀而合。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現代戰爭不是一個人包打天下,而是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無限鏈接和配合;不是勇士式的决鬥,而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我們要像狼群一樣作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靠體系,靠諸軍兵種部隊的相互配合去突破制勝。”
“戰在必勝,鬥需群狼。”常師長的戰鬥格言耐人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