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衆長,迎世界八面來風:“未來很遠,我們的目光必須更遠。”
2005年秋天,“北劍-2005”演習如期進行。在當年成吉思汗揮師馳騁的千里大草原上,該師官兵駕馭新型坦克,向來自24個國家的軍事觀察員亮相。
這次演習,該師與對手進行了10個比武專業的考核,得了9個第一。
硝烟散去,在演習結束後的“國際座談會”上,時任該師某團團長的紀連軍率先舉起了手,他的提問對象,是英國陸軍裝甲中心主任魯迪·沃海姆上校。
提問,不止在沙場。該師師史館,陳列著世界178個國家的國旗,儼然“大半個聯合國”。作爲我軍對外開放的陸軍裝甲師,該師迄今共接待803批次、13800餘人次外賓參觀。近年來,每當外賓來訪,該師官兵都虛心求教,積極交流,競相提問。
提問,也不止在中國。師長陳學武,曾在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畢業考核那天,陳學武不但圓滿回答了自己抽到的題目,還向評委提問:“在超視距對抗條件下,裝甲兵爭取主動的關鍵是什麽?”主持答辯的弗拉索夫教授認爲這個問題非常“前衛”,欣然作答之後,高高舉起滿分牌!
去年,陳學武師長訪問德國,德軍裝甲第十師師長馬庫斯·本特勒指著演習態勢圖,禮貌性地征求陳學武的意見。陳學武侃侃而談,馬庫斯大吃一驚:“這正是我的作戰决心!”
在第十師網管中心,馬庫斯被陳學武接二連三的提問難住了:“明天,我給您找個專業人員回答。”第二天,德國報紙報道說:“中國軍人很內行,很專業,很有職業精神。”
陳學武沒有陶醉。他發現,德軍所有“豹”式坦克,倒擋時速度比前進還要快,演習中情况有變,馬上退到小樹林里,召喚航空兵打擊。頓時,陳學武眼前一亮:裝甲兵必須“站”起來,不能總是趴在地上。武裝直升機“一樹之高”,對裝甲兵威脅最大,應是首選打擊力量。
他發現,作爲世界現代裝甲兵的“鼻祖”,德軍已經拋弃了二戰時屢試不爽的“等齊式”攻擊經典戰術,采用了“掃描式”超視距精確攻擊戰術。他還發現,德軍一個士兵服役9個月,一個坦克乘員的訓練時間只有5周……
“要抓緊探索新戰法、新訓法!”回國後,陳學武帶著“一腦袋的新想法”,立即趕赴演兵場。這次演習,該師破天荒試驗了“掃描式”攻擊戰術,官兵明白了“戰場上,誰對我威脅最大就先打誰!”
信息化建設,是不斷發展的新事物,催生新的“化學反應”:“信息化‘化物’更要‘化人’!”
記者采訪時,很多官兵把10年來組織編寫了幾百萬字的新裝備維修保養手册的“張工”挂在嘴上,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張工”名叫張志,頭發稀稀拉拉,一臉風霜。一番交談,記者大爲驚訝:這位地方大學畢業來到部隊的“張工”,專業技術職務才是助理工程師,今年已經42歲了。
由于作戰團工程師編制受限,他連中級職稱都沒有。但是,他沒有一點失落,說起一個個革新成果依然興致勃勃。
他的幸福在哪里?指著當初差點被工廠師傅“趕回來”的新兵張書生,他樂不可支:“當年跟著我幹的小張已經提幹了,還是全軍新型裝甲部隊訓練教範的編委!”
仿佛是這支部隊特有的現象。促膝長談中,官兵們耿耿于懷的不僅是職務提升快慢,他們更介意的是許多“兼職”:師長,是全軍裝甲部隊信息化建設“需求專家組”組長;副師長、副政委,是裝甲兵院校研究生的“部隊導師”;自動化站長,是中科院軟件所“客座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