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這個集團軍專門召開了“發揮軍旅營體制優勢研討會”。會上,大家暢所欲言:“軍旅營體制確實顯現出了指揮層次少、編制結構精幹、合成要素增多、協同方式靈活、遂行多樣化任務能力較強等優勢,但同時也暴露出作戰保障能力不強等問題。”
記者調查中,該集團軍各級領導有一個共識:由“四級制”變成“三級制”,不是簡單地減少了指揮層次,而是帶來了“戰、建、訓、管、保”等方方面面的深層次變革。
這些變革,恰恰是訓練轉變最迫切的呼聲。對此,某摩步旅作訓科科長劉遵偉感觸頗深:師改旅前,集團軍一個通知,機關只要當當“傳聲筒”,轉換報頭就發到團裡;改旅後,旅機關直接面向部隊,這就要求機關要根據各兵種營特點,做好具體的實施計劃,工作量明顯加大,對機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明顯提高了。
的確,從師到旅、從團屬營到旅屬營,旅和營的地位作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某旅三營營長黃繼勇說:以前是“上有團下有連,營這一級最清閑。”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6月初,這個營進行合成營綜合演練,營成為獨立作戰單元,他既要指揮步兵衝擊,又要指揮防空襲,還要召喚炮兵火力……
“我儼然成了半個團長了!這正說明,推進軍事訓練轉變,最根本、最緊要的是在提高官兵綜合素質上狠下功夫。”黃營長感慨地說。
順應形勢揚長避短
調查中,記者發現,這個集團軍經過幾年探索實踐,已經走出了“孰優孰劣”的爭論,步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
比如,集團軍乘編制體制改革有利時機,明顯加快了信息化建設。隨著“扁平結構”代替傳統“樹狀結構”,該集團軍加快一體化指揮平台建設,較快研究探索出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指揮編成、流程和方式。對此,集團軍領導深有感觸:“如果不是編制體制改革,我們可能還要摸索更長的時間。”
同時,記者欣喜地發現,“師改旅”這個新生事物,正在由“雙刃劍”變成“雙受益”——
集成組訓:師在學習旅。7月中旬,該集團軍某裝甲師首次采用合成組訓模式,以裝甲合成營為作戰單元開展協同戰術演練。此次演練,參演的各兵種分隊高度融合,密切協同,攥成了“硬拳頭”。該師領導告訴筆者,這種組訓方式,就是借鑒了旅的優勢,打破專業壁壘,優化內部結構,提高指揮效率,大幅提高了營的綜合作戰能力。
作戰保障:旅在借鑒師。記者發現,該集團軍的旅專業技能考核成為今年一大亮點。集團軍對所屬旅10多個兵種160餘個專業考核內容進行了細化,考核全崗覆蓋,全員參與,從主戰兵種到保障單元,從關鍵崗位到一般崗位,包括“八大員”無一例外。這種考法,使一大批“多面手”脫穎而出,有效促進了旅保障力量自身建設。
據悉,編制體制調整後,該集團軍所屬部隊,無論師旅,專業基礎訓練成績每年都以3%左右的幅度提高;分隊軍官和士兵達到技術能手標准的比例,每年提高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