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判官’打分真的是一點都不留情面。”對抗一結束,剛走進休息室的一名飛行員便拿到厚厚的一叠對抗全程評估報告。他有點不好意思:“這次我的成績不太理想。”
由空軍機關、院校、科研所、兵器制造工廠、部隊抽調出的軍事訓練、電子對抗、信息系統、裝備技術、後勤保障等方面的近60名專家和學者,匯集對抗現場。他們深入塔台、指揮所、目標毀傷現場,從作戰決心制定、作戰文書下達到各種武器使用,對雙方的作戰效果做即時評估,從而使評估更加客觀、科學。
“科學評估才能推動體系對抗深度融合。”空軍領導對記者說,組織這種對抗訓練,規模越大、難度越高、課題越新,效果越難以評估,組成專家評估團全程滲透、跟蹤并對對抗演練做即時評估,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之舉。
記者了解到,以往組織對抗演練,效果評估注重的主要看是不是准時動、准時到和打得如何等外部表現,而對於幹擾效果如何、戰術運用是否合理、武器掛載是否符合要求等內部的作戰機理則評估不够。留下一筆難以算清的“糊塗賬”不說,還埋下很多制約體系作戰能力整體提高的“瓶頸”問題。
專家團的融入改變了這一現狀,使作戰效果評估實現了由評估表象到評估機理、由模糊評估到精確評估的根本轉變,解決了數十個直接制約體系作戰能力的深層次問題。(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