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行某型裝備試驗的數年間,胡、鄒夫婦天天早出晚歸。為了讓正在上中學的兒子按時起床,鄒青想了個辦法,把家裡的3個鬧鐘依次間隔兩分鐘定好鬧鈴。“3個鬧鐘,不怕叫不醒他。”
記者向鄒青核實這些事,她笑笑說:“這些算啥事跡呀,我們這兒大家都是這麼幹的。”
她和丈夫保持得挺一致的。
鄒青向記者道出了夫婦倆不願意接受採訪、不願意被“宣傳”的原因:一是大家都這麼幹的,我倆沒啥特別的;二是怕被“拔高”;三是怕報道之後自己的平靜生活被打破。
記者問她,如果你不站在胡文萃妻子的角度,而是作為試驗區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員,你認為胡文萃值得報道嗎?
“太值得了!”鄒青脫口而出,“他幹得太苦了!他責任感太強,工作太認真,又追求完美,所以特別累。我也經常勸他不要太拼命,他不聽。每次任務結束後,他就要病一場,都成規律了。醫生說這是有任務時神經太緊張,任務一完神經猛然鬆弛造成的。”
為了導彈發射試驗,胡文萃夫婦經常需要一同下潛艇出海。作為女人,鄒青想得多一些,有一次,她問丈夫:“萬一出事了,怎麼辦?”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就不信我們的兒子沒人管。”胡文萃答。
從此,夫婦倆不再討論這個話題。知夫莫若妻。採訪中,記者發現,胡文萃確實特別認真,凡事都要求“準確”。
儘管“非常不願意被宣傳”,但有關部門將整理的關於他們夫婦的材料給他本人審閱時,胡文萃以一貫的認真,一一細讀,並在一些事例旁作出“此事不宜公開”、“此處與事實不符”等標注。
某年,我國新型潛射導彈發射試驗,導彈只飛行了數十秒鐘便淩空解體,墜入大海。當時只是助理工程師的胡文萃與兩位同事一道攻關,拿出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直到1988年潛射導彈發射成功的3年裡,胡“一直在推銷我們的成果”,並終於獲得專家們的認可。當年年底,胡文萃因此榮立二等功。
1982年從地方高校畢業走進軍隊,胡文萃參加了某型導彈的全部試驗任務,參加了某“撒手鐧”武器在海軍靶場的全部試驗,成為海防導彈試驗領域內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擔任過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全軍武器裝備科技獎評審委員會評委等多項職務。
面對記者細數的這些成就,胡文萃一聲長嘆:“我幹的這點兒算什麼呀,多少人幹了一輩子,比我幹的多多了,卻沒看到成功的那一天!”
這一刻,胡司令那雙老是瞪著的眼睛淚光閃閃。(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