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基轉到海上淺水走向深藍
隨著現代海戰空間的不斷拓展,艦艇活動海域由近海延伸至廣闊的中遠海,艦艇編隊跨區作戰越來越頻繁,裝備保障的重心也隨之前移,保障的空間由岸基轉移到了海上。
一次,該基地裝備部指揮中心突然接到任務:以最快的速度為演練返航的受損艦艇進行應急技術保障。某艦船保障大隊按部就班地在碼頭展開技術保障的流水線時,上級通報艦艇返航途中拋錨在海上……結果,搶修比規定時間多了3個小時。
“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保障,往往一分鐘就能決定戰鬥的勝負。”演練一結束,裝備部黨委就召集技術骨幹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針對未來信息化條件下海上戰爭艦艇艦面武器損毀多、維修要求高、維修速度快等特點,基地裝備部和某軍械技術保障大隊率先提出“跨專業、跨彈種、跨建制”的“三跨”訓練,形成了“三三制”戰時快速維修保障模式,形成“多專多能、快速高效”的保障體系。過去需要18人完成的任務,如今6名技術人員即可勝任。
為適應這種新的應急機動保障模式,在反覆精練本專業新裝備維修技術的基礎上,裝備部和大隊黨委在官兵中開展“精幾種專業、練幾種本領”的跨專業培訓,並進行多學科、多專業軍械修理基本技能大比武,全面提高軍械保障人員綜合維修技能。
資源對接共享全國技術聯合
一次,某新型艦艇在執行戰備任務時艦載雷達突然出現故障。由於該艦艇剛列裝不久,基地裝備部尚未對此新裝備形成保障能力,無奈之下,只好向廠家求援。但由於缺乏相應的合作體制,聯繫渠道不夠暢通,等到地方專家趕到現場,早已超過了規定時間,該艦只能被迫取消戰備演練。
這件事使基地黨委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一體化聯合作戰,要求打破軍地分割,實施集中統一的裝備保障,實行軍民一體化裝備技術保障勢在必行。
針對自身技術力量不足和部隊駐地海島工業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的實際,他們充分利用軍地裝備保障資源,尋求全國技術大聯合,先後與100餘家地方工業部門、裝備生產廠家、科研院所簽約“聯姻”,構建了以現役裝備保障力量為骨幹、地方工業部門支援保障力量和轄區支援力量為補充的裝備保障力量體系,大大加快了對新裝備形成修理能力的周期。
前不久,某軍械保障大隊一枚導彈的制導系統出現故障,他們通過專家信息網絡查看導彈“健康檔案”,獲得了專家“鍵對鍵”的指點,查明了是某元器件的問題,並通過技術網絡向某廠家求援,很快就排除了故障。
近年來,他們依托軍地專家技術骨幹力量,在作戰訓練一線開設海上機動保障基地,在後方建立裝備技術故障控制中心,與科研院所20多家單位實現資源對接共享,打造裝備智能網絡化保障平台。依托軍地專家技術骨幹力量首次承接某新型驅逐艦高等級修理,提前45天高質量完成修理任務,受到了海軍首長的表揚,並被海軍評為“海軍艦船裝備修理優秀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