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中國搜救隊員在太子港市受災最嚴重的家樂福地區廢墟上搜尋生命跡象。當日,中國國際救援隊搜救隊繼續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市進行搜救行動。目前,他們已在23處倒塌建築物現場用搜救犬、聲波探測儀、“蛇眼”等進行搜救。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進入2010年,中國軍隊接連迎來3場重大災害救援行動的考驗:新疆北部的暴風雪災害、渤海黃海的冰災以及海地大地震災後救援。這三個救災戰場,有的事關民族宗教問題,有的影響國家經濟建設,有的涉及政治外交大局。對中國軍隊來說,在3個方向同時展開救援,無疑是對自身應急反應能力的巨大挑戰。
海地國際救援行動:軍隊就是國家名片
海地地震發生後,很多國家都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派出了救援力量,而各國軍方的救援力量占了其中相當大的比例。
我國軍隊是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投入海地地震救援的。雖然投入的兵力不多,但表現不俗。
以北京軍區某部工兵團和武警總醫院為主力組建的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最早飛抵災區的國際救援隊之一。
中國政府組建的第二支醫療防疫救援隊主要來自南京軍區總醫院和解放軍302醫院,也是我軍的應急救援力量。
另外,中國政府向海地捐贈的大批救災物資中,有相當部分是由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在短短40個小時內緊急籌措完畢的。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冷靜地看到不足。如果僅僅從技術角度來分析,中國軍隊還有餘力完成更多的工作。中國空軍已經有能力像美國、加拿大空軍一樣走出國門,出動大型軍用運輸機向海地緊急輸送救災人員和物資,同時撤回僑民。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涉及政治、外交等多重複雜因素,實施難度較大。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軍隊,無疑是相關國家的代表隊。參與救援的中國軍人,其形象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