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仁欽卓瑪就是這樣,在部隊醫護人員一路接力護送下,從結古到巴塘,從西寧再到第四醫院,終於平安產下了小寶寶。
“沒有這些‘門巴’(藏語:醫生),我們這些人可能早沒了!”在結古體育場醫療點,70多歲的才吉老人衝著醫護人員竪起了大拇指。
“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男青年嘎登一手緊緊拉住醫護人員,一手抱著震後誕生的女兒——孩子名叫戎珍。“戎是軍人,珍是珍重,祝我們的祖國珍重!”
當61歲的次仁卓瑪老人從廢墟中被救到帳篷醫院後,官兵們又冒著餘震,從廢墟中把老人的家具、糧食、財物搶救出來。看著眼前和自己孫兒一樣年輕的戰士們,老人抹起了眼淚:“你們是活菩薩呀!”
“群眾在困難的時候想到我們,就是對我們的最大信任。”武警玉樹支隊政委賈振雄說。玉樹支隊在震後第二天就啟用發電機抽水給受災群眾飲用,還設立了“便民就餐點”,在簡易的灶台和直徑1米多的大鍋裡煮出熱氣騰騰的白粥分發給群眾。官兵們每天要煮50多鍋,保障3000多名群眾。
武警某部的官兵們掄起10公斤的鐵錘,在凍土中敲進一排排鋼釘,搬來巨大的石塊,為群眾連夜搭起62頂帳篷;
蘭州軍區用63台高原野戰炊事車在結古鎮、扎西鎮5個居民點鋪開,24小時為群眾提供熱菜熱飯;
濟南軍區野戰方艙醫院的10支醫療小分隊,攜帶藥品和醫療設備深入到結古鎮周圍的一座座村落,診治病人、講解知識,留下急需的藥品,更留下了白衣衛士的一片熾熱情懷……
“感謝黨中央、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災區藏族人民的救星,我們永遠銘記你們的恩情!”
在玉樹州綜合職業學校,師生和家長在一塊木板上寫下了這樣的話。
這,就是在大災面前,人民群眾為子弟兵立下的豐碑。
這,就是軍民生死與共,共克天災的時代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