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默克爾將訪華 專家:謀劃中德關係要長遠眼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16:56:15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擔任德國總理5年的默克爾,本週將第4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此間專家表示,希望默克爾此訪夯實中德關係目前良好的發展勢頭,以戰略、長遠眼光規劃中德發展藍圖,不搞只顧一時一事之需的短視做法。

  中德良性互動符合雙方需求

  新華社報道指出,默克爾15日起對中國為期4天的訪問,是今年以來兩國高層良性互動的延續。今年4月,國家主席胡錦濤與默克爾在華盛頓舉行的核安全峰會期間會晤。一個月後,時任德國總統克勒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還通過熱線電話等方式保持聯繫。

  “中德高層保持比較密切的互動,符合雙方的客觀需要。”前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前中國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說。

  此間專家認為,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性挑戰,世界各國都無法獨善其身。中德兩國作為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在當前的國際事務中有著不容忽視的發言權。兩國有必要加強溝通、交換看法、謀求共識、協調行動,以爭取共同解決面臨的問題,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專家認為,德國在歐盟內部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中德關係發展,不僅會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有助於推動中國與歐盟關係發展。當前,全球和地區形勢的發展為中德關係提出了新的課題,各方也對訪問有更高的期待,希望雙方通過訪問在政治共識和經貿合作方面都達成重要成果,進一步推動中德、中歐關係的發展。

  “中德應以默克爾此訪為契機,真正從戰略高度、以長遠眼光來審視兩國關係,規劃今後幾年兩國關係發展的藍圖,建立具有共識的戰略夥伴關係。”梅兆榮說。

  經貿合作是重中之重 

  梅兆榮曾在上世紀擔任駐德大使近九年。他表示,德國在發展對華關係方面,歷來把經貿關係列為重要著眼點和落腳點。

  與默克爾以往訪華不同,此訪一個突出背景是,歐洲遭受國際金融危機不久,又陷入主權債務危機困境。因此,專家普遍認為,加強德中經貿合作將是默克爾此訪的重中之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所長馮仲平說,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歐盟自身的發展也遇到很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德國向中國尋求合作的意願會更加明顯。”

  梅兆榮認為,默克爾訪問期間將與中國領導人就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走向、如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推進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改革、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進雙邊經貿合作等問題交換意見。

  事實上,經貿關係一直是中德關係的突出亮點。中國是德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2009年,儘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德雙邊貿易額仍達到1057.3億美元,佔中歐貿易的四分之一強。

  自2009年初溫家寶總理訪歐以來,為穩定發展中德貿易,中方已兩次派貿易投資促進團赴德。目前,德國在華企業有3800多家,涉及環保、機械、運輸、保健、化學、汽車和服務等重點領域。

  馮仲平認為,此訪也會為中德探索新的合作領域提供機會。目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強環保和節能減排,而德國在這些方面擁有技術優勢。雙方可通過加強政策對話,推進示範項目,構建企業技術轉讓體系等方式,挖掘潛力,培育雙邊合作新的增長點。

  超越差異,主要取決於德方

  中德建交38年來,總體保持良好的政治關係。然而,由於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發展水準不同,中德關係也出現過困難和障礙。

  “2007年中德關係出現波折。當然,這個問題已經過去,這兩年中德關係發展穩定。”梅兆榮說。

  為確保中德目前較為良好的發展勢頭,梅兆榮建議,應汲取歷史教訓,不再重演當年那種損害對方核心利益的事情,真正做到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如果能這麼做,雙方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方面的差異,就不會構成兩國發展互利合作的重大障礙。”

  他說:“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中德能否超越這些差異克服障礙,主要取決於德方,而不是中方。”

  “我們特別希望德國媒體以客觀公正全面報道中國,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促進兩國互利合作,而不是相反。”梅兆榮說。

  “希望默克爾此訪能使中國人確信,中德政治互信能得到加強,經濟合作能得到擴大,雙方能以戰略、長遠的眼光處理中德兩國關係,而不是為了一時一事的需求才採取一些策略性做法,那是不能長久的。”梅兆榮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