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解放軍的改進型轟六轟炸機。 |
2011年中國軍力報告第三章 軍事現代化目標和趨勢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一直在推動宏偉且全面的軍事現代化,旨在將解放軍轉變為一支現代化力量。雖然解放軍目前保有大量遺產平台和武器,但其部隊中的現代化設備所占比例也在不斷上升。中國縮小了重要技術上的差距,並在某些能力上達到了世界標準甚至超出該標準。受其日益增多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的推動,中國領導人為解放軍指定了一個更注重外部環境的新方向,中國在全球海洋領域海軍存在不斷增大就體現了這一點。
對解放軍而言,該現代化行動仍在進行當中。21世紀頭個十年可以說是解放軍進行大型採購和發展時期。雖然該趨勢在未來幾年中還將繼續,2010-2020這個十年中最突出的主題可能是訓練與一體化。中國高級領導人認識到,這個時期最終將對解放軍滿足其現代化目標十分關鍵,並已要求軍隊參與更多切合實際的訓練和組織改革。
在整個解放軍現代化進程中,台灣應急計劃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其議程。雖然自2008年起兩岸緊張局勢有所緩合,但台灣地區仍是一個重要任務,並且,解放軍還在繼續打造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台灣,也是為了威懾、延遲或阻止美國或盟國對兩岸衝突可能的干預。與此同時,台灣方面緊迫感減弱,也使解放軍能集中精力擴大地區和全球任務。
這包括集中於“維護中國日益擴大的國家利益”和保護“主權”,這些在前一章的新歷史使命中進行了概述。本個十年後半期,中國也許能夠投射並維持一個中等規模的力量,可能是幾支地面部隊旅,也可能是一支擁有多達12艘艦艇的海軍小型艦隊,用於遠離中國的低強度行動中。該進展將為一支部隊獲得完成更廣泛地區和全球目標的能力奠定基礎。然而,在2020年之前,中國不太可能獲得在遠離中國的高強度作戰行動中投射並維持大型力量的能力。
儘管有明顯改善,但解放軍仍面臨著軍種間合作、聯合演習或作戰行動不足的挑戰。認識到了這些缺點,中國繼續強調不對稱戰略,既利用潛在對手的弱點,同時又利用中國優勢。解放軍還開始了人力資本改善,旨在吸引並保留人才。
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發展
作為應對地區突發事件計劃的一部分, 中國一直發展阻止或反擊第三方勢力(包括美國)干預的能力。雖然這些能力中許多都集中於台灣,但除了台灣危機外,其還有廣泛的應用和影響。
中國發展遠程打擊可能會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軍力或作戰的敵軍的努力--美國防部稱為"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形象地體現了中國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稱為反干預)而制定的對策。
為了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中國正在追求空中、 海上、海下、 太空和反太空以及信息作戰系統和行動概念,發展從中國沿海到西太平洋的多層次進攻能力。中國新興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中一個基本要素就是能夠控制和支配現代化作戰空間中所有領域的信息範圍。
解放軍軍事著作作者常常強調現代戰爭需要控制信息,有時候其將之稱為"信息封鎖"或"信息主宰",並在戰爭初期階段獲得信息優勢,以掌握空中和海上優勢。中國正在改善信息和作戰安全以保護其信息結構。其還在發展包括阻遏和攔截在內的電子與信息戰能力以擊敗敵對者。
可以想象,中國的“信息封鎖”應該會利用整個戰場範圍內的軍事和非軍事資產,包括網絡空間和外太空。中國在先進電子戰系統、反太空武器系統和計算機網絡行動等領域的投資,結合更多諸如通過不透明度進行宣傳、欺騙和否定等與解放軍和共產黨相關的傳統控制形式,都體現了中國領導階層對構建信息優勢的重視。
在更為傳統的領域,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側重點似乎是,限制或控制敵方進入中國外圍(包括西太平洋)的陸地、海洋和領空。例如,如果中國當前及規劃中的系統結構獲得改善, 就能夠為解放軍提供可攻擊位於距中國沿海地區1000海裡(1海裡 = 1.852千米)地方的敵方水面戰艦。這些改善包括:
●反艦彈道導彈:反艦中程導彈意在攻擊海上目標,其利用超視距瞄准系統定位並跟蹤移動艦艇。
●常規與核動力攻擊潛艇:基洛級、宋級、商級和元級潛艇都能夠發射先進反潛巡航導彈。
●水面戰艦:旅洲級、旅洋-I/II級、現代-II2級驅逐艦都配備有先進遠程防空和反艦導彈。
●海上攻擊機:FB-7(JH-7)、FB-7A(JH-7A)和B-6G(H-6G)以及蘇-30MK2,都武裝有反艦巡航導彈,能夠與敵方水面戰艦交戰。
同樣的,解放軍當前和規劃中的系統將使得解放軍能夠攻擊地區空軍基地、後勤設施及其他陸基基礎設施。中國軍事分析家曾得出結論稱,鑒於協調運輸、通信以及後勤網絡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後勤和力量投射是現代戰爭中潛在的薄弱環節,中國正在部署大量裝載常規彈頭的彈道導彈、現代飛機、無人機、陸基和空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特種部隊以及網絡戰能力,將使該地區目標都納入其威脅範圍之內。
火炮發射的高精度彈藥。解放軍正在開發或部署射程能夠打擊台灣海峽內外目標的火炮系統,包括PHL-03 30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裝置(100+公里射程)以及WS-2 40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裝置(200公里射程)。中國區域戰略防空系統包括遠程先進地對空導彈,例如俄制SA-10和SA-20 PMU1/PMU2導彈以及國產HQ-9導彈。北京也將利用俄制和國產第四代戰鬥機(例如,蘇-27/殲-11戰鬥機和蘇-30戰鬥機變形機)以及國產F-10戰鬥機爭奪空中優勢。解放軍海軍會利用配備有AS-17/Kh-31A反艦導彈的Su-30MK2 戰鬥機、B-6G轟炸機以及JH-7戰鬥轟炸機執行海上封鎖任務。除此之外,遠程無人機及無人作戰機的採購及開發將擴大中國遠程偵察與攻擊的選擇。
2011年1月,中國第五代殲-20隱形戰鬥機首次在網絡上現身。儘管此戰鬥機的外觀強調了中國在先進國防系統投資的力度,五角大樓認為殲-20隱形戰鬥機不可能在2018年之前具備有效作戰的能力。在生產殲-20隱形戰鬥機時,中國面臨許多障礙,包括生產高性能噴氣發動機。
常規精確打擊能力建設
短程彈道導彈(<1000 公里) 。截至2010 年12 月,解放軍已擁有1000-1200枚短程彈道導彈。短程彈道導彈的總數目較去年幾乎沒有變化。然而,解放軍還將部署射程更遠、有效載荷更為複雜的先進變型彈,並逐漸替代不具備真正"精確打擊"能力的前幾代短程彈道導彈。
中程彈道導彈(1000-3000 公里)。解放軍正獲得並部署常規中程彈道導彈,以拓展其可精確攻擊陸地和海軍艦艇目標的射程,包括在第一島鏈外遠離中國海岸行動的航空母艦。
對陸攻擊巡航導彈。解放軍還將繼續部署空基和陸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比如YJ-63、KD-88 和DH-10 系統,進行遠距精確打擊。
陸地攻擊彈藥。解放軍空軍列裝有少量戰術型空對地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藥,包括全天候衛星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以及激光制導炸彈。
反艦巡航導彈。解放軍海軍已經擁有或正獲得十多種反艦巡航導彈變形彈,從1950 年代的CSS-N-2 到現代化的俄制SS-N-22 和SS-N-27B。中國研究、發展和生產反艦彈道導彈的速度在過去十年大幅加速。
反輻射武器。解放軍從以色列進口了哈比無人戰鬥飛行器和俄制反輻射導彈。中國繼續發展俄羅斯KH-31P(AS-17)即YJ-91 導彈,並將之集成到殲擊轟炸機系統之中。
彈道導彈防禦
中國現有遠程先進地對空導彈僅可提供有限反彈道導彈能力,但據稱卻可有效防禦巡航導彈。SA-10導彈最初設計用於應對低空飛行巡航導彈,作為其後繼型號,SA-20 的這種能力得到了增強。SA-20 PMU2 是俄羅斯出口的最先進的地對空導彈,據稱能夠打擊射程1000 公里飛行速度2800 米/秒的彈道導彈。
據稱,中國的紅旗-9 遠程地對空導彈也能夠應對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可能擁有有限的針對射程為500 公里的戰術彈道導彈的點防禦能力。中國正在推動導彈防禦"保護傘"的發展--該保護傘由外空(海拔大於80千米)動能攔截系統、彈道導彈攔截系統以及其它外太空宇航飛行器構成。2010年1月,中國利用一枚陸基導彈成功地中段攔截了一枚彈道導彈。
拓展行動範圍
除了應對台北突發事件外,解放軍還一直發展可使其活動範圍的新平台及能力,以拓展其活動範圍,解決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或印度洋及西太第二島鏈以外區域的其他問題。
在描述任何兵種現代化任務時,2008年和2009年中國國防白皮書都強調在距離中國大陸較遠地區的機動和行動能力。解放軍主要通過其海軍、彈道導彈和空軍力量獲得這些能力。海軍、彈道導彈以及空軍是解放軍獲得這些能力的主要途徑。
解放軍海軍: 在中國將其作戰範圍擴大至中國領海之外地區的努力中,解放軍海軍處於最前沿。中國2010年國防白皮書稱,"近期的應急救援與災難援行動、反恐行動、與訓練(顯示了)解放軍在遠距離、跨地區軍事演習、遠水護航行動與複雜戰場環境下提供設備支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解放軍海軍對外展示了在第二島鏈之外部署有限現代水面平台的能力,包括從2009年到2011中期,9次部署到亞丁灣支持持續性反海盜行動。解放軍海軍還採購了能夠支持常規軍事行動、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援助任務的新級別艦艇, 其中包括 071型兩栖船塢登陸艦和"和平方舟"號醫務船。
解放軍海軍對諸如核動力潛艇及其首艘航母等平台的投資,都說明中國正在準備迎接除台灣危機之外的衝突。
中國已經在整個亞洲及印度洋沿岸投資了幾個民用港口項目。雖然這種投資可能會改善解放軍海軍和平時期的後勤支持選擇,加強中國在該地區的軟實力,但是,它們並不能代替軍事基地。沒有海外軍事基地,中國的力量投射與維持能力將被局限於鄰近地區。北京決定放棄其長期堅持、自願接受的反對在海外設立基地政策,將標誌著中國尋求更強的藍水戰鬥能力。
第二炮兵: 正如本報告其他章節詳述的一樣,中國彈道導彈部隊正在採購常規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擴大其以常規精確或近精確攻擊威脅他國的範圍。
解放軍空軍:解放軍空軍正在發展遠程版"獾"B-6 轟炸機,一旦升級版轟炸機配備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其攻擊半徑便可遠達第二島鏈。殲-20最終給予解放軍空軍一個遠程滲透到複雜防空環境下進行攻擊的能力平台。
2010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的"和平使命"演習期間,解放軍空軍B-6轟炸機在中國西部烏魯木齊以西的哈薩克斯坦執行了遠程轟炸任務。2010年解放軍空軍通過向土耳其部署蘇-27戰鬥機進行聯合演習,在外國行動上達到了另一個里程碑。雖然解放軍空軍在遠程重型運輸機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2011年2月標誌著一個新的里程碑,空軍用4架IL-76長途運輸機協助從利比亞撤離公民。這次任務標誌著解放軍空軍首次海外部署撤離中國公民。
解放軍陸軍。儘管解放軍的大規模地面部隊還沒有像解放軍其他軍種一樣經歷同樣大規模的現代化,但是它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經在穩步提高。其中很多集中在離台灣最近的駐防部隊。例如,一款新的兩栖突擊車已經在核心部隊服役,以提高解放軍執行兩栖攻擊的能力。少數主戰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以及防空武器已經開始在部分部隊服役。和這些現代化一起,解放軍地面部隊訓練已經開始強調聯合作戰行動以及遠程機動能力。
戰略性力量
中國的進攻性核打擊、 太空和網絡戰能力在過去幾年獲得穩步發展, 這是中國武裝部隊現在能夠用以構成全球性威脅的有限利器。然而,就網絡和空間戰而言,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中國軍方和文職領導人已充分地思考使用這些戰略性戰力可能帶來的全球性和系統性影響。此外,中國正在質量和數量兩方面提高其戰略導彈部隊。
核力量。中國核武庫現有約有55-65枚洲際彈道導彈,包括發射井型CSS-4(東風-5)、固體燃料推動的陸基CSS10 1型和2型(東風-31和東風-31A)、以及射程更有限的CSS-3(東風-3)。該部隊由液體燃料CSS-2中程彈道導彈和路基固體燃料CSS-5(東風-21D)補充,可執行地區威懾任務。中國"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中程"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作戰狀態還鮮為人知。
2015 年前中國核武庫中將新增CSS-10 2型及改進型CSS-4導彈。首艘新型"晉"級(094型) 潛艇可能已準備就緒,但為其配備的巨浪-2 潛射彈道導彈面臨一系列問題,可能會繼續進行飛行測試。"晉"級潛艇和"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組合何時進入全面作戰狀態目前還難以確定。
中國現在還致力於獲得一系列用於應對美軍和其他軍事對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技術,包括機動再入飛行器、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汽層運載工具、誘餌、箔條、電子干擾、隔熱材料以及反衛星武器。中國官方媒體報道稱,第二炮兵部隊經常進行仿真作戰環境下以機動、偽裝和發射行動為主要內容的軍事訓練,以提高部隊的生存能力。 加之新一代導彈更強的機動性和生存力,這些技術和訓練加強了中國的核力量,提高了戰略打擊能力。
不過,引入更多機動系統也為中國領導層帶來了新的指揮和控制挑戰,部署和信息機構現在面臨一系列的變數。舉例來說,解放軍現在與海上潛艇的通信能力有限,而且在管理攜載核彈頭執行戰略巡邏任務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艦隊方面,解放軍海軍更無經驗可循。陸基機動導彈戰時也面臨類似的指揮和控制挑戰,但可能不像潛艇那樣突出。
北京有關核威懾的官方政策一直強調,確保其核力量能夠承受敵方打擊,保持足夠的力量對敵人實施其無法承受的打擊。新一代機動導彈、機動式和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運彈頭以及穿透輔助工具,都用於美國軍事不斷增強,俄羅斯戰略情報、和偵察,精准打擊和導彈防禦能力不斷進步的情況下,確保中國的戰略威懾力。
北京一直宣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 NFU)政策,稱其僅會在遭到核打擊時進行核反擊。中國的"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包括兩個部分:中國永遠不會首先使用核武針對任何核國家,也絕不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核武針對任何非核國家或者無核地區。不過,中國在何種條件下使用 "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一直模糊不清,包括打擊中國所稱的本國領土、展示性打擊或高空突發狀況是否構成首先使用等。此外,有解放軍官員曾公開撰文稱,有必要闡明中國將在何種條件下首先使用核武器,比如當敵人的常規攻擊威脅到中國核力量或者政權本身存亡時。不過,沒有跡象顯示中國領導人願意將這些說明添加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理論中。
北京將繼續投入大量資源確保對有限核力量(即中國一些作者所稱的"充足而有效"的核能力),以確保解放軍可以進行摧毀性報復核打擊。
太空與反太空。中國的太空活動和能力,包括反衛星武器項目在台灣海峽及其其他衝突中,具有反介入/區域封鎖的重要意義。
通訊。目前,中國正在部署具有軍事用途的先進影像、偵察和地球資源系統,例如"遙感"衛星、"海洋-1B"衛星以及"環境"災害/環境監測衛星系統。按照當前的"環境"衛星項目,中國正計劃發射8 顆衛星,這些衛星具有可視、紅外、多譜和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功能。未來10 年內,即使北京政府會部署更大更強的偵察衛星系統,但仍可能會使用商業衛星圖像,對現有覆蓋範圍進行補充。目前,中國已經能夠從所有主要提供商那裡獲取高分辨率、商業光電及合成孔徑雷達的商業圖像。這些提供商包括歐洲視寶衛星圖像公司(Spot Image)、歐洲Infoterra公司、加拿大MDA公司、印度Antrix集團、美國GeoEye公司以及美國數字全球公司。
反衛星武器。2007年1月,中國成功試射了一枚直升式反衛星導彈,摧毀了其一顆氣象衛星,從而展示了中國攻擊低軌道衛星的能力。而且,中國還在繼續發展並改善該系統,它是解放軍一個多層太空作戰項目的組成部分,該項目旨在於危機或衝突爆發時,限制或阻止潛在對手利用空基資產。
除直升式反衛星武器項目外,中國也在研發動能及定向能(如激光、高功率微波以及粒子束武器)技術,用於執行反衛星任務。國外及國產系統為中國提供了干擾普通衛星通信波段及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的能力。中國核武庫為北京提供了固有的反衛星能力,不過太空發生的核爆可能也會摧毀中國自己的太空資產,以及它所設定的攻擊目標。
為滿足載人航天及登月項目的需要,中國正在提高其追蹤並識別衛星的能力--這是有效、精確開展反太空行動的先決條件。
信息戰。目前,中國軍事思想家已就信息戰發表大量文章,介紹了他們對信息戰方式及其所使用工具的概念性理解。例如,2006年11月,解放軍日報就曾發表評論稱:
"在信息化條件下,判斷是否比敵人占據優勢的標準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利用各種手段獲取信息,並確保有效的信息流通;我們是否能夠充分利用滲透性共享產權和信息連接,實現材料、能源和信息的有機組合,以形成聯合戰鬥力;以及我們是否有能力採取有效手段,削弱敵方的信息優勢並降低敵人信息設備的運作效率。"
解放軍正在投資發展電子對抗、電子攻擊防禦(比如:電子與紅外誘餌、角形反射器以及假目標生成器)以及計算機網絡行動能力。中國的計算機網絡戰概念包括計算機網絡攻擊、計算機網絡利用以及計算機網絡防禦。解放軍已經建立了信息戰部隊,以研發可攻擊敵人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的病毒,以及保護友方計算機系統與網絡的策略和手段。這些部隊包括民兵部隊,其為解放軍網絡操作者與中國民間信息技術人員建立了聯繫。按照網電一體戰的要求,解放軍尋求並用計算機網絡行動與電子戰來阻止敵方獲得重要的的作戰信息。
中國解放軍地下設施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就開始使用地下設施(UGF),以保護並掩藏其關鍵資產。中國戰略導彈力量--第二炮兵部隊(SAC)早在部署最早期的液體燃料導彈系統時,就已研發使用地下設施。現在,該部隊繼續使用地下設施保護和掩藏最新的最現代化的固體燃料機動導彈。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媒體就大致承認用於支援第二炮兵部隊的地下設施的存在。2009年12月後,幾家中國和外國媒體提供了有關神秘隧道網的報道,稱該隧道長達5000多公里。
鑒於中國"絕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及其最近獲得的有限的彈道導彈早期預警能力,北京認為中國在進行核反擊之前必須承受最初的核打擊。考慮到中國擁有的核武器數量較少,和潛在對手現代化精確彈藥的發展,核生存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先進的建造設計使中國軍方得以利用更深的地下設施,從而使敵人的目標打擊變得複雜化。
儘管保密與模糊依舊是中國在核領域的主要做法,但軍方偶爾也會公布一些與導彈相關的地下設施,以向外界傳遞其有限核武庫十分可靠的戰略信號。這些披露內容包括隧道圖片、基於網絡的現代化安全與控制中心,以及先進的掩藏手段。適用於使用地下設施的軍事設施包括;戰地指揮所、通信站點;重要武器裝備存儲,以及人員保護。
台灣之外的力量投射
中國繼續投資於旨在提高行動範圍的軍事項目。目前中國軍力發展趨勢,可為中國提供在台灣之外其它亞洲地區進行軍事行動的能力。
中國也要求解放軍發展除戰爭能力之外的其他軍事行動能力,如維和行動、救災和反恐作戰。這些能力有望對國際公共商品的運輸起到積極作用,但也會增加北京為獲得外交優勢、推進利益或以對中國有利的方式解決爭端而進行軍事脅迫的選項。
對中國武器研發和部署模式的分析顯示,隨著力量的增強,北京已經著眼於應對台灣之外的其他突發事件。例如,中國各個配備常規戰區射程導彈的新型導彈部隊,可能會在台灣之外的突發事件中派上用場。鑒於岸基航空兵可到達台灣,中國航母項目在台灣戰場上的價值非常有限,且還將需要附加的海軍資源予以保護。不過,其將擴大中國的海上空戰能力。機載預警和控制及空中加油項目也可擴大空中作戰範圍。先進驅逐艦和潛艇能夠保護中國的海上利益並推進到第二島鏈之外。中國的遠征部隊(三個空降師、兩個兩栖步兵師、兩個海軍陸戰旅和約七個特別行動小組)正在通過引進新式裝備、更好的部隊級戰術和更強的聯合協作來進行提升戰力。從長遠來看,中國C4ISR自動化指揮系統的改進,包括天基和超視距傳感器,能夠使北京識別、跟蹤和定位西太平洋深處的軍事活動。
中國日益重視人道主義救援和救災任務,這需要有單獨的技術發展,包括大型戰船與戰略運輸機,來支持這些任務。當然,許多人道主義救援和救災能力也會增強解放軍為邊境及其他地區軍事行動的能力。
印度。 2010年,通過增加貿易及高層對話,中國已加深了其同印度之間的關係,儘管邊境緊張仍是兩國雙邊關係中具有刺激性的因素。2010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近600億美元。兩國還就領土爭端問題進行了幾輪對話。中印國防關係於2007年制度化,當時兩國啟動年度國防對話。雖然2010年,在中國拒絕為一名印度高級將領發放簽證後,印度取消了高級軍事交流活動,但兩國同意於 2011年4月恢復軍事交流。2010年12月,在中印關係出現不穩後,溫家寶總理對新德里進行了訪問,試圖消除雙方之間的分歧,但是溫家寶總理並未解決那些存在嚴重刺激性的問題。
高度的不信任使中印雙邊關係繼續處於緊張狀態。為加強中國對印度的震懾性姿態,解放軍已經用更先進、存活性更強的固體燃料推進的CSS-5中程彈道導彈系統,替代了具備核能力、使用液體燃料的 CSS-3 洲際彈道導彈。而且,中國還在投資發展中印邊境的公路。雖然這一建築項目主要是為了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但得到改善的公路也能支持解放軍的邊境防禦行動。印度對中國與巴基斯坦密切的軍事關係,以及北京政府在印度洋、中亞和非洲不斷增加的足跡仍感到擔憂。
俄羅斯。北京仍繼續將莫斯科視為一個有益的國際夥伴。儘管意識到俄羅斯的一些利益與中國的一些利益並不一致,但是莫斯科和北京共享著許多重叠的利益,並且中國從更加穩定與和平的北部邊界受益良多。中俄雙方繼續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雙邊合作,特別是在中亞,在那裡中俄共同管理著上海合作組織(SCO)。
既然存在這一合作,但俄羅斯仍在擔心中國的崛起,而解放軍戰略學者繼續視俄羅斯為一個潛在的長期安全挑戰。蘇聯解體後,中國將其戰略方向轉向了南部和東部,但是在蘭州、北京以及沈陽軍區,除常規和戰略導彈部隊外,北京政府還在這些軍區保留了重要力量結構,從而維持中國的威懾。
中亞。中國在中亞擁有幾大重要利益。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有意獲取中亞的自然資源和能源。目前,中國已經與能源豐富的中亞國家達成多項目協議。其中包括一條始於土庫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到達中國的能源管道協議。
中國對中亞的興趣還出於國內安全考慮。從國內安全方面來看,北京政府希望破壞中亞對東突分裂主義者的支持,這些人與中亞民族分享著共同的宗教、種族以及語言聯繫。北京認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和競爭性的政治意識形態,可能會破壞中國西部早已脆弱的安全形勢。
中國使用多國共同組建的上海合作組織來解決邊境安全、反恐、地區安全問題。北京政府還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進行雙邊及多邊演習, 以增強中國的地區影響能力,構建反對東突的聯合力量。
南海。在共產黨於1949年執政之前,中國政府視南中國海為其地緣政治利益地區,是中國“歷史性水域”的一部分。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便考慮將南中國海作為中國海域的一部分。於是,在1947年公布的中國地圖上,中國大陸南部便出現了“U形”虛線區,繼續宣示中國擁有南中國海的主權。然而,直到最近,解放軍海軍有限的行動範圍,限制了北京政府在南中國海軍的軍事選擇。過去五年間,中國開始在南中國海展現其更為常規的海軍存在及民間執法存在。期間,在一些情況下,尤其是在2009年,中國曾使用武力及高壓政策,推進其對有爭議海上領土主權的宣示,結果引起了中國多數亞洲鄰國的擔憂。
雖然中國仍然擔心會引發區域敵對行動,並且或許會調整自己的某些策略,但是北京政府似乎渴望在長期時間內,加強對有爭議區域的主權宣示。這包括採取法律行動,以及部署更強的海軍艦船以及民間執行船只。 更多更強的存在將使中國能夠進行力量投射、封鎖以及監視行動,從而影響南中國海的重要海上航線。全球大約50%的商業運輸活動,都要通過南中國海。
有關資源(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和捕魚權的競爭,以及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繼續驅動著南中國海各個主權宣示國之間領土糾紛。雖然這個存在諸多爭議的地區的緊張局勢,已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平息下來,但是2007年,南中國海再次浮現摩擦跡象,尤其是在中國與越南之間。
為響應2004年解放軍的“新的歷史使命”,中國高級軍事領導人開始發展拓展版區域海上戰略和存在概念。例如,2006年,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要求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保護漁業、資源開發和能源戰略通道。諸多此種觀點和上世紀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打造解放軍海軍能力的爭論遙相呼應。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台灣應急計劃是解放軍軍事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推動力,在2001年後,這種討論開始逐漸消退。2008年和2010年國防白皮書表明中國更加重視解放軍不斷拓展的任務範圍。
作為其軍事現代化努力的一部分,中國已逐漸將資源從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向南海艦隊轉移,大幅度增強了南海艦隊的能力。中國向其南部沿海部署更強大的戰略與常規軍事存在的能力,正在對地區競爭和軍力動態構成越來越大的影響。(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