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磨難心不改,笑對死亡亦無悔。處理站的官兵就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天天直面死亡。
那年9月,在空軍某靶場進行TNT裝藥性能實驗中,首次出現幾千公斤的大口徑未爆彈。面對這個史無前例的“巨無霸”,處理站工程師王代進上陣前把遺書悄悄放進抽屜。
經過7個小時的艱難挖掘,在地下4.7米處發現了未爆彈。排彈時,他讓戰友們退到安全區,自己蹲下身子,用手慢慢地往外扒土。由於3根引信狀態不明,他只能輕輕拂去炸彈上的沙土,小心翼翼地插上雷管,並按預案有序實施爆破。
責任重於泰山——自主創新扼住死神咽喉
拆彈車間,不能穿羊毛衫,不能跑動,不能攜帶手機、對講機,更不能抽煙——哪怕一點倏忽即逝的零星火花,也有可能釀成重大事故和災難。
“一枚航彈安全處理完要經過十幾道工序,至少5次以上搬動。每道工序、每次搬動稍不注意都可能釀成重大事故。”所政委周文軍說。
一次,一名職工在拆除某航炮引線時,因靜電引發爆炸,操作間被炸毀。幸虧當時採取了隔離措施,這名職工才幸免“光榮”。
一年,拆彈台上一發裝箱的槍彈頭曳光管突發自燃,而旁邊就是幾十公斤發射藥。危急時刻,戰士王志輝不顧一切衝向前去,用雙手使勁將箱子推下站台熄滅了火苗,讓現場的20多名同事又“活”過來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