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稱,隱形飛機的設計方案一般都遵循洛-馬公司的F-22戰機,以及X-35戰機的做法;進氣道和機身上部之間被設計成一個高折角,而平坦而傾斜側面則通過一個小半徑的弧度轉入平坦的底面。如果從上往下看,殲-20的機身整體呈樹冠形狀,這也讓人聯想起F-22。殲-20上還採用了最初由洛-馬研製出來的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let,DSI);到目前為止,DSI技術已經被應用在殲-10B、JF-17,以及瑞典SAAB公司設計的“鷹獅戰機”JAS-39E/F等機型上。從飛機的尾部看起來,殲-20並不像上述提及的那些隱形飛機;這個造型反而和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的T-50飛機類似。這樣做顯然是有目的的,應該是為了避免採用像F-22一樣沉重的二維噴嘴。在這個方面,無論是T-50還是殲-20,都體現了從1986年以前直到F-22推出之前這一階段內,進行的先進戰術戰鬥機研究( 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 studies)中提出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快速、高飛行高度、足夠敏捷的飛機對來自後方的攻擊擁有較高的免疫力。
美刊稱,而根據在網上流傳的一篇中國論文中的內容,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殲-20在使用中國當前擁有的,例如AL-31F和WS-10這樣的引擎時,也能夠獲得高的速度和好的機動性;而這樣的引擎在推力/重量比上還不能和西方國家現有的引擎相提並論。殲-20戰機選擇採用三角翼,又採用相對較長的機身來解決低超音速動力的問題;再加上既大且高的偏轉鴨翼,這樣的設計能讓它擁有更好的敏捷性。在全動垂尾的設計上,據稱殲-20比傳統的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面積設計要小40%,而且更加輕便。儘管,採用現有的引擎讓其巡航能力並不值得稱道;但在動力方面的設計還是很不錯的。假如中國能在動力技術方面取得新的進展,這個瑕疵就能被很好的彌補。2012年,中國觀察家們將會繼續關注殲-20的飛行測試項目的進展;同時,還將不斷尋找中國在隱形戰機技術領域,針對現有技術挑戰開展工作的跡象。一架隱形飛機為了探測和追蹤它的目標,需要在飛機上裝備多種基於多種光譜原理、主動或者被動的傳感器;並且需要對從這些傳感器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充分融合和管理,從而給飛行員提供最簡潔直觀的可靠數據。類似的,為了讓隱形戰機作為網絡化力量中的一部分,發揮它的最大效率;隱形戰機需要一個高效率,低幾率被攔截的噪聲和數據通訊系統。為了攻克這些問題,美國付出了25年的努力;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尋得很好的解決方案。
美刊稱,還有另外一個更加基礎的問題:殲-20的設計初衷是什麼?對空中戰鬥來說,殲-20作用很大;但是鑒於中國的地理環境因素,他們並不需要面對像F-22被設計用來對抗的那些敵對戰機力量。與此同時,殲-20的武器托架太小,不足以裝下大部分當前的空對地對抗武器。關於設計初衷有一種可能,也許殲-20的目標是威懾情報、監視、偵察設備和郵輪,通過隱形的特性和速度上的優勢對其護航力量進行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