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餌,是潛艇誘騙敵人聲納和魚雷的“替身”,它的性能直接關乎著潛艇的生存概率。長期以來,我潛艇部隊裝備的誘餌航速慢、航程短、動作機械。
研發誘餌是一塊十分難啃的骨頭,原型誘餌從立項到最後定型,整整花費了20年時間。其結果是:難以勝任使命。
軍代表們迎難而上。在接下來5年間,在一沒立項、二無經費的基礎上,他們聯合工業部門,硬是將一型全新概念的智能誘餌研發出來,性能大大提升。
水下攻潛訓練一直讓世界各國海軍很糾結。用真潛艇當目標來打,危險系數很大,不安全;做一個假潛艇在水下游,成本太高,不能重複利用,還不逼真……海軍決定研製新型機動智能靶雷,模擬潛艇在水下機動。
軍代表廖富魁挑起了這副重擔。他和有關廠所技術人員一起,做試驗,攻難關,很快研製成功智能靶雷,部隊攻潛訓練難題迎刃而解。
2005年,這個代表室果斷地引進項目負責制——一人主管一個型號。
這意味著,從裝備進場到交付部隊,從頭到尾一人管到底,出了問題,你來處理;遇到難題,你組織攻關。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原本管數據分析的孫權。某新型魚雷交給他時,上級提了一個要求——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又不得讓河水淹著!
“當時,孫權一路跌跌撞撞。有時真不忍心,想去扶一把,但還是咬咬牙忍住了——孩子要走穩路,必須有這麼一個過程!”原總代表馮奇說,“後來,孫權還真走穩了,項目管得井井有條!”
項目負責制對軍代表們的鍛煉,絕不只孫權一人受益。青年軍代表馬琪,先後負責了5型裝備的研製監造,獲軍隊科技進步獎2項。某軟件開發公司先後兩次發出邀請,給出年薪20萬的優厚待遇,都被他一一謝絕。他說:“部隊,是我成就事業的最好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