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黨委在隨後的深入調查中發現,“配角”不入戲的現象帶有一定普遍性:
——有的官兵認為自己反正是配屬,就別跟“主角”搶戲。經常擔負配屬任務的一名工兵連爆破手坦言:以前配屬給誰就聽誰指揮,很少了解兵種或友鄰間戰術原則,只要人到齊、車到位就行了。
——有的官兵天天把合成掛在嘴上,一到了訓練場就全忘了。兄弟單位的武器裝備能幫自己什麼忙?自己什麼時候該為主攻兵力添把手?腦子裡不清楚,缺乏合成作戰思維和靈活應變能力。
“說到底,兵力、裝備‘互聯互通’了,一部分官兵的頭腦還沒有‘互聯互通’。看似兵種眾多、陣容強大,然而配屬的兵種分隊卻沒有真正樹立起主動補位、合力應對、整體聯動的意識,合成作戰演成了‘獨角戲’!”趙團長說。
訓練轉變加快“攥指成拳”
“未來戰場是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每個作戰單元都是體系內的重要節點,配屬不等於‘配角’。要讓每個角色都入戲,必須靠觀念轉變、靠訓練磨合。”團政委陳發展告訴記者,為提升官兵的合成作戰能力,該團連走了幾步棋:
——創新訓練內容。仗怎麼打,兵怎麼練。設置同一課題、不同背景,小兵種分隊圍繞提高協同作戰、野戰生存和自我防護能力,大兵種圍繞提高情況判斷、組織計劃、協同保障和快速反應能力,首長機關圍繞提高情報信息獲取與處理、指揮控制能力,逐一明確標準,練指揮、練協同、練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