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時准備打仗、隨時能够打仗、隨時能打勝仗”,一直是官兵的不懈追求。 |
如今,導彈裝備集成化、操作系統簡便化、指揮流程信息化, 人員減少了,戰鬥力卻成幾何級數增長……依靠不斷創新,官兵手中“長劍”更快更准。
人乃戰鬥力之本,人才建設始終是“常規導彈第一旅”的基礎工程。
長江之畔,軍中學府,100多名將校軍官正在聆聽一場信息化講座,執鞭授課的便是“常規導彈第一旅”參謀長張益朝。
這個旅,不僅領導走上學院講台,不少官兵也能傳道解惑,還有700多名骨幹播撒三軍,培養的導彈旅長擎旗仗劍,活躍在導彈部隊的演兵場上。
他們建立科學的育才機制,把發射營長、發射架指揮長、關鍵崗位操作手作為導彈發射的中堅力量,實施“兩長一手”分級考評、競爭上崗機制,使優者更優、庸者變優。該旅黨委還把信息化人才培養放在突出位置,選好用好培養好。
依托軍地優勢“借船出海”, 他們先後與5所軍地院校協作辦學,開辦“挎包學校”、周末育才班,全面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他們自辦的育才中心,電子技術、數碼製作等5個工作室,成了培養“小能人”的“大熔爐”。
翻開該旅官兵的履歷表,近80%的青年軍官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導彈發射營長、連長已基本實現本科化,90%士官擁有各類各級專業技能證書,80%以上的士官受到2次以上的專業技能培訓。11名旅黨委常委人人能當號手,個個參加過重大任務,能獨立成立一套發射班子。95%士官達到規定教練員標準,95%以上的重要號手達到“一專多能”,31人獲全軍優秀人才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