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世界報》引述韓國軍事網站《新羅空軍論壇》近日發表文章稱,中國尚未給戰鬥機裝備遠程巡航導彈,但南海危機要求中國空中打擊力量必須具備更遠的打擊能力,因此有必要為戰鬥機裝備遠程巡航導彈。初期,中國以殲-11為代表的重型戰機為巡航導彈載機,後期可逐漸過渡到殲-10。
文章稱,在中越兩國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南海海戰中,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表現出色,但值得注意的是,陣容強大的海軍航空兵在這一衝突的整個過程中,幾乎無所作為。其原因在於,當時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力戰機為殲-7、殲-8戰鬥機與強-5攻擊機。這些戰機的航程與掛載能力均極為有限。而中國戰機在南海海戰中表現的不足,也成為日後中國研發“飛豹”戰鬥轟炸機的最初動力。
即使“飛豹”戰機成功研發,中國仍無力對南海海域進行有效火力覆蓋,這也成為東南亞國家在南海有恃無恐的根本原因。在南海這一特殊的作戰環境中,所謂“遠程”並非“射程超過200千米”的傳統定義,而是戰機與導彈結合後,能有效覆蓋廣闊的南海海域。能勝任這一需求的導彈也只有遠程巡航導彈了。同時,出於作戰靈活性的考慮,為戰鬥機加裝遠程巡航導彈或將成為中國維護南海主權的新手段,目前可以考慮的平台是殲-10與殲-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