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8日電/德國《時代》周報7月19日載文《國有經濟的回歸》,摘要如下:
不到10年前,一些西方企業家還將中國的國企視同民主德國或蘇聯破敗的全民所有制企業。但要承認的是,它們中的很多看上去確實如此。清晨6點,號聲響起,工人按照班組步入工廠車間。墻壁上懸掛著寫有“為建設社會主義作貢獻”標語的紅色橫幅。下午5點,隨著一聲鈴響,工人離開車間,回到單位的宿舍區。工作的目的首先是:以某種方式讓人們忙碌起來。而這些大企業對資源的消耗量極大,人浮於事,產品更談不上有競爭力。
當民主德國的國有企業及其在原兄弟國家的下屬企業早已成為歷史時,國企在中國仍非常普遍。它們貢獻著大約40%的國民生產總值。而且不只這些:它們現在是全世界最賺錢的企業。中國石化集團、中國華能集團、寶鋼集團——它們在各自領域的世界排名都位居前列。這些企業的發展駁斥了只有私企才懂得如何賺錢而國企無法贏利的謊言。在德國前殖民城市青島起步的海爾最初只是單純的電冰箱生產商。如今,這家擁有8萬多名職工的跨國綜合性企業是世界最大的家電製造商之一。
這絕對與中國的產業政策和銀行體制有關。中央和很多地方政府將汽車製造、化工、煉鋼、太陽能或飛機製造劃定為重點產業並予以相應補貼。同樣掌握在國家手中的銀行向這些企業提供大量貸款,從而幫助它們走向成功。而統一的貸款利率又是由央行規定的。
政府的這一模式近年來取得極好效果。當然,國有企業贏利中可觀的一部分也流回國家——不僅僅通過納稅的方式。
還不只如此:中國很多私企也日益效仿國企模式。我最近去過中國兩家大企業的廠區,它們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體化光伏發電產品製造商之一英利集團和極為成功的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集團公司,後者不久前收購了德國施瓦本地區傳統企業普茨邁斯特公司。在那裡,工人們也被劃分為班組。如同國企,公司的護欄和廠房的墻壁上同樣懸掛著寫有口號的紅色橫幅。而且和國企負責人一樣,這些公司的老總也與當局保持著良好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