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解放軍報報道,10年軍隊轉型,10年人才崛起。
這是新世紀初擺在解放軍面前的一道嶄新而亟待求解的命題——打贏信息化戰爭,需要怎樣的軍事人才?
放眼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推進,不僅深刻改變了各國軍事人才建設的理念,還對軍事人才的素質進行了重塑和再造。誰破解了這一命題,誰就掌握了打贏未來戰爭的鑰匙。
識天聽風,臨海觀瀾。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洞察時代風雲,從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高度,明確指示要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國以才立,軍以才強。10年,“人才是第一資源”這一科學理念在官兵心中扎根,一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快速崛起,成為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強勁引擎。
人才戰略之重
——諸多重大決策部署為解放軍人才建設科學發展勾畫清晰路線圖
這是一系列意味深長的“動作”——
國防大學師團職領導幹部研究生班和中青年領導幹部培訓班,被納入聯合作戰指揮培訓專門班次;國防科技大學高科技知識培訓班,調整為軍隊信息化建設培訓班;中級任職教育院校整合重點班次,加大聯合作戰教學比重……
這是一連串高調亮相的“首次”——
首次選派16名團營職幹部擔任駐外使館副武官或武官助理,首次選調50名部隊優秀指揮幹部和機關領導幹部到高中級院校擔任教官,首次成立戰區聯合訓練領導機構……
這些頻繁推出的“動作”,指向同一個路標: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
這些打破常規的“首次”,來源於頂層設計的睿智和膽識,響應著我軍轉型建設的急切呼喚。
正如未來學家所說:“沒有頭腦的勇士和勞動力,是正在消失的勇士和勞動力。”信息化時代,軍事力量的角逐越來越凸顯為高素質人才的較量。
2004年12月,胡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必須採取超常措施,加快解決我軍人才匱乏特別是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不足的問題。
強軍之本,當務之急。圍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軍委、總部一系列研究論證工作緊鑼密鼓:派出課題組,召開研討會,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軍隊幹部培訓工作的意見》……
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只是我軍10年人才戰略的一個縮影。仔細梳理這10年,軍委、總部幾乎每一年都有關於人才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從《實施軍隊人才戰略工程規劃》到《2020年前軍隊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從《關於加強士官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從《關於加強軍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到《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實施辦法》……可謂密度空前,力度前所未有。
一項項創新舉措應運而生:建立人才培養協作區、創辦網絡大學、軍事職業大學;一系列政策制度相繼推出:建立指揮軍官考評體系、制定吸引保留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政策、確立人才獎勵激勵機制。
目標越來越聚焦,路線圖越來越清晰。伴隨著人才戰略爭鳴的鼓角,解放軍人才建設科學發展步伐鏗鏘有力——人才建設科學發展的戰略布局基本確立,人才培養立體格局形成,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深入推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人才建設法制化水平不斷提高。
人才圖景之新
——解放軍新型軍事人才隊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
22個月前,王曉麗還徜徉在清華園的“荷塘月色”中,與同學們暢談人生;22個月後,她成為第二炮兵某旅的導彈操作一號手。
6年前,一位名叫朱桂全的專家型士官,引出“一支軍隊的轉型與一位士兵的重塑”這一當年讓人印象深刻的命題;6年後,智能型士兵已成為我軍轉型征途上的一道常見風景。
10多年前,“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柏耀平作為複合型人才被提拔到領導崗位;如今,1萬餘名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脫穎而出,成為解放軍人才天幕上耀眼的星系。
無數個人的命運和叙事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命運和叙事。10年人才建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嶄新的人才圖景。
——人才隊伍結構整體優化。作戰部隊領導班子年齡結構更趨合理,大批優秀年輕幹部走上領導崗位,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科技領軍人才科研攻關能力不斷增強。對此,《2010年中國的國防》這樣表述:“以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培養為重點,深入推進指揮軍官、參謀、科學家、技術專家和士官隊伍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