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出性能極限
2007年8月17日,“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演在俄羅斯的切巴爾庫爾合成訓練場展開。重頭戲是中俄雙方運輸航空兵的共同課目:1分鐘間隔起飛、重裝三連投和傘兵空降。
團裡經過反覆論證、演練,兩年前就已經把空投傘降跟進間隔縮短三分之一。縮短下來的時間經過累積,部隊能夠更早集結,物資能夠早補充,就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增加更多勝算。
“俄軍同行認為我們的飛機是從他們那裡引進的,技戰術水平不可能比他們高。”時任團長、現所在師參謀長胡紀峰說,結果雙方的運輸機編隊在夾雜雷電的積雨雲中准點行進,都精准無誤實施了重裝三連投和傘兵空降。
“俄方同行以為我方加裝了高精尖設備,飛機性能比他們先進,”參加演習的團通信主任閆俊海回憶,“弄清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後,他們竪起了大拇指。”
不過,“民航的電子設備其實比我們強,”閆俊海說,拿汽車打個比喻,這個機型就是手動擋,而且是最早212吉普車的那種手動擋。“玉樹救災時民航有人就曾說,‘你們用這樣的設備都能飛上去,你們厲害。’”
“就是要飛出性能極限。”飛行員呂冀波說這當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
比如重裝投運,我方一開始並不掌握技術,全靠自己鑽研。“單投幾十噸的重裝,如果中途卡住,飛機就會很快失去平衡,那是極度危險的。”呂冀波說。
鑽研的不只是飛行技術,還有檢修維護能力。“我們裝備的運輸機數量本來就不多,要在現有條件下把它們維護好。”主管機務的副團長王衛說。
與美俄等大國相比,中國的遠程戰略投送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空軍擁有350餘架運輸能力在50噸以上的戰略運輸機,總運力達3000萬噸;俄羅斯的戰略運輸機數量與之類似,單機最大可裝載150噸。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戰略投送不只是兵員、裝備的投送,更是作戰能力的投送,是戰爭主動權的投送。因此,美俄兩國都把投送能力建設作為軍隊核心能力來認識。
用軍事戰略研究者的話更容易理解這種競爭:一個國家政治、外交目標到達的地方是不是軍事力量能夠影響的地方,經濟活動存在的地方是不是軍事力量能夠延伸的地方,很大程度取決於這個國家是否具備相應的戰略投送能力。
盛夏傍晚,微風拂過團裡平坦的機場,運輸機依次整齊排開,機場仍顯得空曠。官兵給記者講起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中國將軍在美國參觀了空軍基地,基地堆滿各種物資,隨時準備運送到世界各地。
該團所在師領導感慨,隨著國家綜合國力和本國航空工業發展,我軍的空投能力發展“將會迎來新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