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能適應多種角色和任務,具備多功能性,既可作為攻擊機、防空攔截機、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還可安裝電子戰設備和電子偵察設備。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多功能屬性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美軍研製的F-111多用途飛機,而且兩者的尺寸也大體相當。由於中國空軍加油機處於剛剛發展的階段,因此殲-20必須攜帶大量燃油,以便執行遠距離兵力投送任務,同時保證長時間留空以完成全部任務的能力,因此可以斷定殲-20必將安裝空中加油系統,確保增加航程,增加作戰半徑,從而具備飛到澳大利亞北部,比如達爾文港的潛力。近年來,印尼採購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越南空軍換裝蘇-30殲擊機,意味著它們成為南海衝突一旦爆發中國必須有能力打敗的兩個潛在對手,而另外一個對手則是配有航母攻擊群的美國海軍。殲-20的出現,可以限制美國海軍在南海的自由機動,大幅緩解戰略壓力。
俄媒稱,國外經常指責中國在研發軍事平台時侵犯知識產權,使用反向工程法借鑒他國生產的軍事裝備。不久前俄羅斯就曾在和中國談判48架蘇-35殲擊機供應合同時表達了這種擔心。俄方的擔憂源自中國許可生產200架蘇-27SK殲擊機的合同,當年中方在組裝了95架飛機之後暫停履行合同,轉而大量生產自主研發的殲-11B戰機,而從外形上看,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不大。現在殲-20的外形又與美國F-22相似,後者作為當前第5代戰機的黃金典範,經常被中國用來驗證自己研發新型軍事平台的設計理念。從規模上看,殲-20可以歸類為重型殲擊機,其空重估計為18.1-22.7噸,內部燃油重達15.8噸。相比之下,美軍F-22最大重量為29.3噸,內部燃油可達8.2噸,外掛油箱還可攜帶11.9噸。
應當說,殲-20的研發非常迅速,從圖紙設計到首飛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對美國許多人來說,都是個戰略意外,特別是美國前任國防部長蓋茨。他曾經聲稱中國在2020年前不可能研製出殲-20,即便到了2025年最多也只能製造出有限的幾架。現在眾所周知,這個評做過於謹慎,儘管對殲-20裝備部隊的日期還有很多推測,但是已經基本可以確定為2017年。如果這個日期成真,那麼就將證明中國自主研發國產戰機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新水平。與此同時,中國民用航空業也開始研製出口型客機,使西方的傳統航空優勢面臨威脅。只有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和生產是個例外,中國在此方面嚴重落後於俄羅斯和西方。或許正是因此,國產發動機的研製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優先發展方向,有關中國研製WS-15發動機的相關傳言或許根本不是空穴來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