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6家族滿足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空軍各方面的需求。到上世紀80年代,殲-6總共生產了5205架。這個數字,甚至大大超過了殲-6仿制的原准機米格-19。
殲-6家族雖然龐大,但是有著共同的標誌:機頭進氣、高達55°的大後掠角機翼。憑借著超越時代的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機動能力,以及氣動外形所賦予的優秀盤旋能力,殲-6可以在1分06秒內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近4倍的優勢把同時代的美國F-100遠遠甩在後面。
繼殲-6之後,我國在蘇聯米格-21的基礎上仿制發展了2倍音速戰鬥機殲-7。三角翼設計讓這種飛機的高空高速性能得到提升,最大平飛馬赫數達到2.05,升限也達到20000米。該機操縱輕便,機動靈活,高空高速性能突出。殲-7的家族更為龐大,先後發展出20餘種型號,後期型號更是突飛猛進,性能大大超過了米格-21戰鬥機。時至今日,殲-7最新改進型仍然活躍在海空軍演習訓練的一線。
和殲-6、殲-7司職空戰不同,1965年6月4日首飛的強-5則專門用來對付地面目標。強-5和殲-6也有血緣關係。他們有相同的心臟——發動機,有著基本相同的主翼、尾翼和後機身。不同的是,強-5改殲-6的機頭進氣為兩側進氣。在當時,這種設計可謂具有前瞻性。
在近半世紀的時間里,相繼服役的殲-6、殲-7、強-5,成為人民空軍的主力機型。
戰鷹之威:在強敵前確立
歷史反覆證明,一支軍隊的威望,往往是通過戰勝強大的敵人而樹立的。一代戰鷹之威,同樣是在一個個強大的敵人面前確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