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在糾結,為什麼中國已經把衛星送上了天,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運載能力在國際上也數得著,為什麼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卻研製不出來?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先進渦扇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相比,研製難度更大。火箭發動機的結構通常要比渦輪風扇發動機結構更為簡單,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是一次性使用,累計壽命也就幾分鐘。另外,在大眾眼中,評價火箭性能優劣的指標無非是可靠性、運載能力和經濟性,而只做到這幾個指標優秀並不難。這就形成了中國火箭“先進”的印象。實際上,就運用的具體技術而言,中國火箭在世界各國中的地位和航空發動機基本持平。中國目前現役的最先進的“長征-3號”運載火箭採用的液氫液氧發動機,與歐洲的“阿裡亞娜-5”、日本的H-2A火箭使用的發動機,在很多技術指標上都有較大差距。而中國正在研製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國際上同類性能的產品也已出現二三十年了。
學技術,更要學理念
航空發動機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種機型的性能,決定了一支空軍的水平,體現一個國家航空甚至是整個基礎工業的水平。發動機不僅僅決定了飛機的命運。美國在航空發動機核心機基礎上研發的LM2500燃氣輪機成為西方大多數驅逐艦、護衛艦的動力裝置。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就在GE9核心機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改進,衍生出F101、F404、F110、CMF56等型號發動機,用於滿足B-1B戰略轟炸機、F/A-18系列艦載戰鬥機、F-15和F-16戰鬥機以及眾多民航客機的動力需求。 王亞男認為,研製核心機已經是國際航空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中國的“太行”絕對可以看做是一顆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種子,一旦它發芽,將開出百種花千種花。
王亞男認為,中國應學習西方軍事大國的發動機預研機制,美國的某一型號發動機從立項到生產過程很短,這是因為美國軍方和工程方始終在對發動機的材料、總體設計、燃氣循環的處理等子領域進行預先研究,五角大樓每年都有很多的發動機預研的立項,每年都要投資,有些項目甚至進行了幾十年。這些才是美國發動機持續進步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