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中美聯合公報》簽署41周年之際,兩國先後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班子,中美關係也在步入新的歷史時期。
環球時報刊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助理兼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的評論文章稱,過去四年,中美彼此對立的政治氣氛濃厚,“互信赤字”、“新冷戰”、“戰略包圍圈”等漸成描述中美關係的熱門詞匯。奧巴馬第二任期伊始,美國對華政策似乎出現某些積極變化的苗頭。從其就職演說和國情咨文看,奧巴馬把重點放在國內,穩定中美關係符合其未來四年的戰略追求。而奧巴馬啟用的重臣克里和哈格爾,其一貫言論和對華態度都較其前任更為溫和、平衡、客觀。近期,安倍赴美空手而歸,表明美國國內反思亞太戰略“再平衡”的理性力量在增長。
上述變化固然可喜,但卻遠遠不夠。要使中美關係真正實現戰略穩定,必須有破舊局、開新局的氣魄,當前有三大難題亟待破解。
第一,確立發展新框架
過去40年,中美開創了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之間和平共處的新篇章,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隨著兩國力量對比、決策環境及關係性質的“部分質變”,支撐兩國關係的既有框架已不敷所需。比如,以前兩國經貿關係是天然的互補型,現在隨著雙方同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貿關係的互補性在弱化,競爭性在加強,摩擦衝突在所難免,因此需要新的遊戲規則加以規範;再比如,美國對台軍售問題是中美兩國在冷戰狀態下實現關係正常化後相互妥協的結果,如今世易時移,中美、美台、兩岸關係都發生歷史性變化,影響三方關係良性互動的軍售問題到了重新檢討的時候;網絡、海洋等以前重視不夠的問題現在也需要雙方加大重視、確立新規。
中國領導人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其傳遞的核心信息是:中國希望同美國和平共處、相互尊重、互利共贏,不希望衝突、對抗、相互為敵。美國高層雖然對此有積極呼應,但整體表現出“欲迎還拒”的矛盾心態。究其根本,在於自詡為世界領導的美國難以放下身段與作為後興大國的中國共同思考未來。
中美關係新框架的根基應是彼此尊重各自核心利益;底座是確定新時期共同利益;支柱則是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人文等多層次互動機制的完善與深化;頂端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上探索共同責任及共通價值。具體言之,兩國關係所追求的目標,應是在“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中實現長期戰略穩定;兩國關係所應有的狀態,是在“競爭與合作”交織中擴大合作、管控危機、良性競爭;兩國關係應確立的底線,則是始終保持建設性合作的主軸,不為國內政治和國際上的“第三方”因素綁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