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把體育放到教育的基礎地位,有許多工作要做:保證學校上好體育課,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加強體育教師的培養和配備;加大學校體育投入,落實體育場地設施;建立健全學校體育評價機制等。
近年來,關於學生體質下降的新聞屢現報端。有些地方,因為大學生體質不達標引發多起猝死事件,多所高校甚至取消了長跑。除了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嚴重外,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並出現低齡化傾向。
對於增強學生體質,國家層面一直很重視。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頒發以來,學校體育工作得到了進一步重視,取得了積極進展。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與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與2005年相比,總體有所改善。
但總體來看,學校體育工作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把體育放到教育的基礎地位,還沒有在思想和行動上取得共識。體質不強,談何棟梁?學校體育工作關乎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更關乎民族的前途與命運。要通過務實舉措,引導各級政府、廣大青少年、學校和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健康觀。
首先,要保證學校上好體育課,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統籌安排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把體育課程、大課間(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一體化的“陽光體育”運動做實做好。對於上好體育課和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機構要明察暗訪,在學校評價中實行一票否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