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4月27日載文《中國經濟增長減緩萬歲》,摘要如下:
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為7.7%,這比許多人預料的都要慢。於是,全球的中國懷疑論者很快便抓住這一數據大做文章,對中國經濟復甦停滯甚至出現二次探底表示擔憂。
印證中國經濟轉型
但GDP增速放緩對中國來說實際上是一件好事,它可能反映出這個全球最富活力的經濟體正在進行長久以來人們所期待的結構轉型。這一轉型的大體輪廓眾所周知:從出口和投資引導型增長向國內私人消費占更大比例的經濟結構轉變。但人們不太了解的是,中國在這一再平衡過程中會出現較低的經濟增速。
在再平衡過程中,中國經濟的增速之所以會減緩,是由於一個簡單的原因:在獲得服務引導型的消費需求支持的時候,中國將向勞動力更為密集的增長模式轉變。數據似乎證實了這一點。中國的服務部門實現每單位GDP所需要的工作崗位比製造業和建築業多35%,而後兩個部門是舊經濟模式的主要驅動器。
這一數據意義重大,因為它意味著,在中國經濟以7%到8%的年率增長之時,其就業和減少貧困的目標仍然能夠得以實現。
舊有模式難以為繼
一直以來,中國都難以在低於10%的經濟增長率的情況下實現這些目標,因為在舊模式中,每單位GDP不能帶來足夠的就業崗位。隨著中國製造業沿著價值鏈上行,各公司會越來越多地用配備最新技術的機器取代人工。結果是,這種經濟模式會日益節省人工,轉變成資本密集型的增長。
在某種程度上,這很有意義。對於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經濟體來說,用資本取代人工是現代生產戰略的核心。但這會使中國遇到越來越大的問題:每單位產值所產生的就業崗位越少,就需要更多的產值來消化多餘的勞動力。最終,這一策略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麻煩。與此同時,過去的製造業模式還埋下了過度的資源消費和環境破壞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