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指揮所固定通信台站遭敵方摧毀。”
“迅速機動!迅速機動!搭建臨時通信指揮所確保通信暢通!”
……
8月初,贛北某地,東部戰區空軍某場站一場全員額全要素的實戰化通信保障演練拉開戰幕。
隨著一陣急促的戰鬥警報拉響,人人都是奔跑姿態。該場站通信機動分隊迅疾集結登車,數輛野戰通信車緊急機動,轉移至指定地域。
搭建偽裝通信指揮所、開設臨時傳輸交換站、架設短波天線、敷設野戰光纜、構建指揮視頻……到達陣地後,官兵們迅疾展開分工協作,所有動作流程一氣呵成。
通信車艙內,值機員正緊張地進行溝通聯絡,鍵盤敲擊間,一張應急通信指揮網隨即建立,實現了專線、話音、傳真、圖像等多種業務實時傳輸能力,設備保持良好的通信狀態,一條條作戰指令從臨時指揮所傳向各個戰位……
該場站通信分隊分隊長王經商感慨道:“快速建立起這種‘信息流’高度聚合的‘中軍帳’,是確保指揮通暢的重要手段。此次綜合演練多種信息化指揮手段不僅實現了無縫對接,而且訓練成績比之前又足足提高了3分鐘,這個過程尤其需要各號手動作熟練、配合默契。”
又快了3分鐘!是該場站堅持按綱施訓、按實戰化背景條件練兵備戰的一個縮影。筆者了解到,該場站通信分隊主要以固定台站戰備值班為主,在新大綱施行不久後上級的一次臨機拉動中,由於官兵特情處置流程不熟悉導致現場一片手忙腳亂,甚至一些業務骨幹也“敗走麥城”。
“失利”後,他們組織檢討反思時,深入剖析原因,找准了“訓戰不一致”的靶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