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初冬時節,一場實戰化演練讓東部戰區陸軍某旅火箭炮連連長孫民“一戰成名”:演練中,孫民帶領官兵接連重創“敵”重要目標,且己方人員裝備無一受損。
時針回撥到一個月前。某陣地上,一發發火箭彈呼嘯而出,演練拉開戰幕。首輪射擊完畢,孫民立即組織官兵轉移陣地。
沒想到,官兵抵達2號陣地時,藍方襲擾小分隊也出現在附近。幾乎同時,上級指揮所下達新一輪射擊指令:火箭炮連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某目標打擊任務。
雖然演練前準備了多套預案,但孫民還是感到措手不及——就地射擊還是再次轉移?有人提議,戰況緊急,應當立即組織就地射擊。也有官兵認為,“敵人”出現在眼皮子底下絕非偶然,2號陣地大概率已經暴露,對手隨時可能摸上來,為確保安全,先轉移陣地是正確選擇。
如果轉移陣地,往哪裡轉移?看著作戰地圖,副連長陳程說:“1號陣地距2號陣地較近且道路寬闊便於機動,但第一輪射擊之後已經暴露;其它預備陣地距離較遠,轉移耗時長,極有可能貽誤戰機。”
進退兩難中,孫民仔細回憶首輪射擊和陣地轉移過程。“首輪打擊結束後,‘敵’炮火在我們撤離約×分鐘後覆蓋1號陣地,這意味著‘敵’大約需要×分鐘的火力打擊反應時間。如果我們重返1號陣地,在×分鐘內完成射擊並撤離,就是相對安全的。”孫民接著說,“平時快打快撤訓練中,我們從占領陣地到完成射擊,×分鐘綽綽有餘。”
戰機稍縱即逝。經過再次研究,孫民帶全連重返1號陣地,迅速對“敵”實施火力打擊,隨即再次撤出陣地。
撤離途中,上級通報振奮人心:“敵”目標被成功摧毀。片刻之後,上級再次通報:“1號陣地被‘敵’炮火覆蓋。”
“戰場瞬息萬變,勝負只在毫厘之間,只有深研敵情我情、精算作戰實力,才能做到隨機應變。對戰場態勢的精細研判和對戰機的精准把握,是孫民敢出‘奇兵’的底氣所在。”該旅領導介紹,他們始終聚焦實戰,錘煉指揮員戰場研判能力和精准指揮能力;堅持開展以“準確掌握情況、快速定下決心、精准指揮行動”為核心的指揮員訓練,圍繞多類問題開展重難點課題攻關;堅持在演訓中采集裝備性能參數、部隊協同時間等數據,不斷完善作戰數據庫,以輔助指揮員精准決策。
“只有平時心裡裝著敵情練,打贏底氣才能更足。”孫民告訴記者,演練結束後,他們迅速展開複盤,梳理匯總作戰數據20餘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