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解放軍報報導,近日,火箭軍某旅組織某新型導彈全流程戰鬥發射演練,現場負責把關的技術保障組組長劉本利,帶領團隊解決多項新裝備技術難題,為“中軍帳”指揮決策提供可靠技術支撐。“團隊作用發揮明顯,得益於旅裡推行的多專業兼通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劉本利說。
“過去‘一招鮮’式的解決辦法,現在行不通了。”曾經歷多次武器裝備換代升級的該旅技術室副主任宋忠海告訴記者,近年來,新型導彈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愈發迫切。新型導彈多模塊的復合式設計,大大降低了裝備故障率,但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技術人員祗有從“單一專業各自為戰”向“復合專業集智攻關”轉變,才能跟上部隊戰鬥力生成模式加速轉變的步伐。
“培養多能型復合人才,才能加速新質戰鬥力生成。”該旅領導介紹,他們以新裝備戰鬥力生成為抓手,研究制訂相關措施,推開多專業兼通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的規範性、系統性。
為縮短科技人才培養周期,該旅針對作戰能力需求量體裁衣,為每名專業技術軍官繪制成長路線圖,與多家科研院校、軍工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外請專家建立“一對一”掛鈎幫帶機制;構建多專業融合培養體系,基於崗位需求設置課程,定期邀請技術專家帶課題授課輔導;按周期分批次遴選優秀技術骨幹,在新裝備出廠測試、實彈發射等任務一線加鋼淬火;常態組織專業技術骨幹跨崗位、跨專業交叉訓練,推動技術人才由“一域一專”向“多域全能”拓展。
培養機制日趨完善,催生尖子人才隊伍日益壯大。近年來,該旅一批懂原理、能把關、會排故、善決策的技術尖子,在戰鬥力生成各領域、各環節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推動戰鬥力躍升的“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