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台軍首次對外展示“雄風三型”反艦導彈。(資料圖)
|
日前,美國《戰略》透露,台軍高度關注中國大陸將造航母的各種報道,已開始研究和演練攻擊航母的最佳辦法,幷且還向美國海軍官員咨詢對付航母的戰術。
台軍開始進行“打航母”演習
美國《戰略》在一篇題爲“台灣軍方研究打航母”的文章中指出,台軍的戰機、潜艇和水面艦艇都可配備反艦導彈,台灣也擁有陸基反艦導彈,這些都可以用來攻擊航母。但台軍通過研究發現,要擊沉一艘現代化的航母非常複雜,因爲航母有戰機、導彈和其他戰艦護航,爲此台軍向美國海軍官員咨詢對付航母的戰術。
台當局對大陸發展航母的消息向來十分敏感。台軍方認爲,如果大陸擁有了航母,必將在未來的台海沖突中加以應用。一旦兩岸開戰,解放軍的航母戰鬥群必然會部署在台灣東南海域,一來可以阻絕美軍對台灣的馳援,二來使台灣原本被視爲戰略後方的東部地區全部暴露在解放軍的空中打擊威脅之下。大陸海軍可使用航母上的艦載機,對台東部地區發起攻擊,形成“兩面夾擊”態勢,迫使台軍兩綫應對,分散作戰力量,從而更容易各個擊破。
台灣《中國時報》渲染說,台軍估計大陸首艘航空母艦可能在5年內打造完成服役,爲提早因應大陸航母威脅,在今年4月台軍“漢光23號”演習計算機兵推中,首次出現大陸航母“參戰”,而台軍也首度推演攻擊解放軍航母戰術。台軍將領初步評估,目前台軍可以通過“基隆”艦、“成功”艦和導彈快艇發射自造的“雄三”和“雄二”反艦導彈,加上F-16戰鬥機的美制空射“魚叉”反艦導彈,對航母進行飽和攻擊,或是由潜艇發動水下襲擊。
據悉,台海軍內部目前已研究出一種“快慢配”的航母打法,即同時發射裝備在不同艦艇上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和“雄風二型”亞音速導彈,讓對方艦艇的防空系統無法同時捕捉來襲目標,最後不是“抓快漏慢”就是“抓慢漏快”。台軍認爲,未來大陸解放軍在10年之內,還無法組成如美軍那樣有完整戰力的航母戰鬥群,盡管可能有潜艇、驅逐艦護航,但在防空上恐怕還有漏洞。
此次台軍首度推演攻擊航母戰術,美方也相當關注。前美太總部司令布萊爾上將率團,觀看了台軍演練“打航母”的過程。
台發展“打航母”兵器
分析人士認爲,台海軍“快慢配”的航母打擊戰術中能發揮關鍵作用的是“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台軍在今年10月“雙十節”中首次對外公布該型導彈。據台媒體披露,“雄三”導彈有效射程爲30至130公里,最高速度超過2馬赫(音速2倍)。由于采用超音速飛行,被攻擊艦船的反應時間大爲縮短。該型導彈攻擊大型海上目標的命中率可達85%。台“國防部”計劃在5年內批量生産130枚“雄三”導彈,將部署在台海軍的8艘“成功”級導彈護衛艦和7艘“錦江”級巡邏艦上,每艘部署4枚,一南一北分別遏制台灣海峽南北入口。
台軍方認爲,潜艇是對付航母的最有效武器。台“國防部整合評估室主任”陳永康在去年11月參加一次研討會時,發表了題爲“潜艇在未來台澎防衛作戰中的角色”的講話,認爲,台軍面對解放軍航母的海空優勢,只有潜艇能對其産生威脅,而台灣應將潜艇部署在台東北與西南海域,尤其巴士海峽可能是解放軍航母的必經路徑。潜艇的部署可以先期阻擋大陸航母的去向,阻止或延緩航母的部署實施,甚至可以直接威脅航母的安全。
但目前台軍潜艇部隊只有4艘潜艇:2艘荷蘭制的“海龍”級和2艘美國海軍移交的“茄比”級潜艦。其中“茄比”級服役時間超過50年,目前擔負反潜訓練的假想敵,不具備實戰攻擊能力。而“海龍”級雖說是負擔反封鎖、反潜戰備任務的主力,然而區區2艘潜艇想在未來的台海作戰中對解放軍構成重大威脅也“不太現實”。因此,台軍近些年來一直在力圖“外購”,企圖在短時間內獲得10多艘先進潜艇,大幅提升潜艇部隊的實力。
新聞分析/ANALYSIS 台軍爲擴充武力找借口
有評論指出,從目前台軍的實力來看,打航母實在是一種“非分之想”。即使未來台軍裝備了一定數量的“雄三”反艦導彈,或者從國外成功購買了潜艇,也難以實現自己的意圖。
一方面,打航母需要發動飽和式攻擊,在未來台海出現沖突的情况下,台軍的水面和水下艦艇不可能傾巢出動專門用來對付航母,而戰機則很可能因跑道已經被炸毀而無法起飛。這樣無法形成飽和式攻擊的態勢。
另一方面,打航母需要多軍種的聯合作戰,這對作戰指揮中心提出很高的要求,但在沖突中,台軍的作戰指揮控制系統應該在第一波攻擊中就可能被摧毀。
因而,在大陸幷未正式確認將發展航母之時,台當局僅憑媒體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向美國方面表明自己正在研究打航母,其實還是在玩“聽風就是雨”的把戲,不斷渲染兩岸的緊張和“失衡”態勢。
台當局如此做,可以達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一是展示所謂“自我防衛”的决心;二是“警告”美國,中國大陸建造航母已是指日可待,美國應當對此保持警惕幷做出因應措施,以起到離間中國大陸同美國關系的作用;三是通過炮制大陸航母威脅論,爲擴大對美軍購提供理由。(稿源:國際在綫-《世界新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