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軍事演習中,台軍高級軍官視察台軍指揮所。
|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所謂的最高指揮中心更像是一個高級避難所,是政要們保命的地方。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人文章稱,“偌大的電視屏幕可直接看到解放軍兵力部署,以及戰機起降和船艦出沒的信息……具備防核生化和抗電磁脉沖攻擊能力,設施齊備而豪華,堪與美國同類戰時指揮中心媲美。”台灣《中國時報》提及的這個“台軍戰時最高指揮中心”,就是圓山指揮所。
4月16日,這個台灣地區領導人及官員們在戰時坐陣指揮的場所舉行了竣工揭牌儀式。代號“圓新項目”的整修工程曆時三年,花費6.5億元新台幣(約合1.625億元人民幣)。
據稱能抵擋2萬噸當量核彈
事關戰時最高指揮中心的“圓新項目”看似神秘,實際上幷非建造一個全新的戰時指揮中樞,說穿了是在原有的衡山指揮所戰情中心基礎上進行的擴建裝修工程。
2005年,台灣當局開始舉辦“玉山兵推”,主要內容是模擬戰時迅速轉移“當局要人”,幷在戰爭中盡量維持“政府運作”。軍方隨即將原屬于衡山指揮所一部分的圓山指揮所,劃給“行政系統”使用。當時圓山指揮所內設施簡陋,小到馬桶、椅子,大到通信設備和指揮用的電腦系統都基本爲零。爲此,台當局專門撥款進行整修。
“圓新項目”對圓山指揮所進行了全新升級。最核心部位是一個能容納12名要人的最高“國安”會議室以及22間各部門作業室。在外圍防護措施上,圓山指揮所與外界之間加裝了厚重的防彈門,據稱能抵擋2萬噸當量核彈;在基礎設施方面,供電、供水、換氣、醫療、飲食、衛生等設施均進行增補;在通信指揮設施方面,通過衡山指揮所1995年底到位的指揮通信系統,台灣政經要人可以在里面實時掌握外界動態,幷能發出指令甚至召開緊急新聞發布會。
指揮所實爲高級避難所
戰時被轉移到圓山指揮所的,是台灣地區領導人及其副手、“內閣”成員。而台軍“參謀總長”率領的職業軍人團隊,在衡山指揮所那邊負責具體的戰時指揮。因此,無論從曆史沿革還是建設規模看,圓山指揮所幷不具備“指揮”的真正功能,象征意義更大,衡山指揮所則實際擔負台軍戰時總司令部的職能。
衡山指揮所作爲台北“大直要塞區”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金門炮戰中台軍三名副司令被解放軍炮火擊斃,地面工事幾乎蕩然無存,台灣高層深受震動,于是决定在台北士林地區挖山建地下指揮基地。上世紀80年代開始,衡山指揮所在“大直要塞區”多年經營基礎上加快建設,漸漸成型。
而圓山指揮所,是由衡山指揮所戰情室、戰時應急處理中心等部門發展而來。從人員看,圓山這邊的要人都是文職,雖然平時各自執掌“政府安全”“財經”“運輸”等要害,但戰時由于所屬部門缺乏軍方那樣完備的信息系統和堅守制度,很可能封閉在地下茫然無措,發揮不了通報信息和指揮各部門的作用。
這樣看來,圓山指揮所實際上更像是一個高級避難所,是政要們保命的地方。
“陳水扁工程”不長遠
圓山指揮所與“玉山兵推”緊密相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玉山兵推”的最大道具。台灣軍方和安全部門將陳水扁代號定爲“玉山一號”, 呂秀蓮代號定爲“玉山二號”。很明顯,“玉山兵推”無非是當局要人戰時逃命避難計劃的一個托辭。而圓山指揮所就是那個避難用的地下掩體。因此,說圓山指揮所是“陳水扁工程”或“台獨”工程也不爲過。
從軍事角度講,台灣無防禦縱深,領導人拋弃基層坐困地下絕非良策。僅憑電訊聯絡的指揮關系非常脆弱,極易失去對外圍部隊和各部門的控制;軍政指揮中樞集中于幾公里內,而且離海岸幷不算遠,戰時將成爲打擊重點,即使不被擊毀也很容易被火力隔絕;在這種情况下,與世隔絕的“內閣”精英們在地下憑有限的食物、飲水和信息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有人估計,帶有陳水扁痕迹的圓山指揮所,可能得不到繼任者的青睞,將漸漸被人淡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