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系統魚龍混雜
最近幾年,台軍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打造多層防空反導網。據美國《防務新聞》披露,五角大樓國防情報總署曾向國會提交了一份編號為DIA-02-1001-028的“台灣防空力量報告”。報告稱,台軍在台灣島和周邊的澎湖島和東引島部署了多層次的地對空導彈系統。其中既包括美國製造的“愛國者”-2型和改進的“鷹”式(“霍克”式)導彈,又有台灣自產的“天弓”系列導彈。按照配備的雷達性能和導彈射程分析,這些導彈主要負責中遠程防空作戰,其中美制“愛國者”導彈戰鬥力最強,並且擁有較強的機動能力,但數量有限;“鷹”式雖然經過多次改進,但畢竟是服役幾十年的老裝備,戰力有限;而台軍自產的“天弓” 導彈,最大弊端就是雷達笨重,機動性受到制約。
在近程防空武器領域,台軍同樣是“土洋結合”,其中以悍馬為底盤的“復仇者”防空戰車裝備有“毒刺”導彈和12.7毫米口徑機槍,單車作戰能力強。而台灣自產的“劍”式近程防空導彈採用的豐田8 噸卡車作為底盤,因此越野和防護性能較差。台灣東森新聞網就曾指出,台軍士兵操控 “劍”式導彈的熱成像儀時,經常遭遇“反光問題”。
可見,台軍雖然耗巨資購買美制先進雷達,並極力研發自產防空裝備,但其防空系統“魚龍混雜”的局面短期內難有改觀。(來源: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