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反導系統體系示意圖。 |
大野心:
從“奈基―宙斯”到“智能卵石”
美國導彈防禦計劃從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起步,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在“冷戰”時期的美蘇核對抗階段,美國相繼開發、研製了“奈基―宙斯”系統、“哨兵”系統和“衛兵”系統,以對抗蘇聯的核攻擊。至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之間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確保摧毀”的戰略均勢,導彈防禦系統便成為雙方軍備競賽的重點,但當時雙方都深感技術上的不甚成熟和經濟上的不堪重負。
於是,1972年,美蘇達成《反彈道導彈條約》,試圖通過限制導彈防禦系統使雙方核戰略平衡態勢穩定下來。1976年,美國宣稱關閉“衛兵”導彈防禦系統,卻開始了非核彈道導彈防禦技術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上臺後,為與蘇爭奪戰略優勢,於1983年3月,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由於這一計劃過於龐雜,耗資驚人,多數技術尚處於實驗階段。1989年,老布什總統就任後,將該計劃調整為“有限防禦計劃”,即“智能卵石”計劃。蘇聯解體後,該計劃自然擱淺。
大調整:
TMD和NMD合二為一
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後,于1993年5月宣佈停止執行“星球大戰計劃”,取而代之的是“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該計劃包括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由於對“技術和實用效能”缺乏“足夠的信心”,克林頓總統還是于2000年9月宣佈,暫不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但克林頓時期,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在東亞地區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美國以朝鮮導彈威脅為名,首先於1994年與韓國達成協定,開始在駐韓美軍基地部署“愛國者”導彈。此後,又說服韓國建造用於導彈防禦的雷達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