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新華社報道,9月4日至7日,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問葡萄牙、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其中,對利比亞的訪問是在兩國長時間對抗之後,美國國務卿首次訪問利比亞,也是賴斯首次出訪一個曾被美國貼上“無賴國家”標簽的國家。因此,她的此次利比亞之行廣受國際社會矚目。
上一位訪問利比亞的美國務卿是杜勒斯,時間是1953年,那時賴斯還未出生。自1969年卡扎菲通過政變執政後,美利關係持續惡化。但隨著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卡扎菲的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美利關係得以改善。經過5年的醞釀和磨合,特別是今年1月利比亞對外聯絡和國際合作秘書沙勒加姆訪美和8月14日兩國簽署關於解決兩國公民賠償訴求的協議後,賴斯的回訪也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但此時此刻,美國總統布什還有4個月就要離開白宮,美國總統選舉如火如荼。賴斯高調訪問利比亞,從內外兩方面來看都有非同一般的意圖。
布什執政8年,最受人詬病的是發動伊拉克戰爭,成為此次美國大選中民主黨攻擊的話柄和共和黨的“票房毒藥”。觀察家們早已注意到,布什執政的最後一年,異常急迫地推動解決朝核問題、巴以和平進程,同時提升與利比亞的關係,以顯示其外交成就。尤其是利比亞的轉變,已被描述成伊拉克戰爭威懾的結果,意在向美國民眾證明伊戰的“正當性”,為共和黨爭取選票。
美國借此訪抬舉利比亞,還企圖在它所稱的“無賴國家”中製造一個“利比亞模式”,意在顯示,這些國家只要納入美國政策的軌道,就可以與利比亞一樣享受美國的“胡蘿蔔”。
此外,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對美極具吸引力,近年來非洲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地位提升,利比亞也可能成為美國進入非洲的大門。據美官方統計,2006年,非洲對美國原油日出口量約為223萬桶,已首次超過中東地區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進口來源地。美國欲入非洲而不得其門,而利比亞自2003年與美改善關係後,在蘇丹達爾富爾和乍得等問題上與美國已形成默契,這對美謀求在非洲的立足點是個良機,賴斯的訪問可謂正得其時。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舞臺上,曾出現了以埃及總統納塞爾為代表的、一批懷有強烈民族主義激情的政治家,卡扎菲也是其中之一。但隨著納賽爾、阿薩德和薩達姆相繼離去,更激進的反美思潮也逐漸興起。卡扎菲雖然還留在政治舞臺上,卻作出了另一種選擇。從這個意義上看,賴斯訪利意在給“納賽爾主義”劃上句號。
為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利比亞付出了高昂的政治代價,美國的回報也不低。但是,利比亞畢竟身處反美情緒空前高漲的阿拉伯世界,它能跟美國走多近還是一個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