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近年來,俄印軍事技術合作也暴露了一系列問題,雙方在交易價格、技術成色、交貨期以及售後服務方面頻生爭執,導致大批項目擱淺。以“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交易為例,俄北方造船廠以嚴重誤估翻新成本為由,單方面將價格大幅上漲到20億美元,招致印度強烈不滿。因此,有評論認為,俄印軍事合作已經出現了“嚴重倒退”。
印度隨即轉向西方國家謀求軍品採購。近5年來,印度已經購買了15億美元的以色列武器裝備,並與以方就價值1.6億美元的“巴拉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項目進行談判,有望於近期正式簽署合同。俄制米格—29M/M2改進項目也被法國達索公司插了一杠子,法印雙方已就價值40億美元的125架“幻影”2000—5戰機項目展開談判。英國在印軍教練機採購項目上也占了上風,“鷹”式教練機有可能賺取價值13—15億美元的大單。美印之間的軍售交易額也在過去兩年中迅速增長,美國已向印度出口了8套“尋火者”反雷達系統,同意出售E—2C“鷹眼”預警機和P—3C“獵戶座”海上反潛巡邏機以及F—16、F—18高性能戰機等先進裝備,並考慮出售早期預警機和“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宙斯盾”艦載反導系統。為向印度示好,美國還改變了對印度高技術出口限制的原有政策,簡化出口管制程序,促使美國與印度高技術合作步伐明顯加快。辛格總理11月底訪問美國時,兩國簽署了一攬子軍事技術合作協定,並最終敲定美國向印度提供價值180億美元武器裝備的軍售合同。
俄羅斯從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依然有信心守住自己在印度的軍品市場份額,畢竟印軍主戰裝備大部分都是俄制武器。而印度在軍品採購方面引入競爭機制,目的是希望擁有更大的回旋餘地和談判籌碼,發展印俄軍事技術合作的原則並沒有改變。
事實上,印俄兩國互為重要的軍事合作夥伴及重要的政治盟國,過分縮小軍事合作規模是雙方都不能接受的。反觀美印兩國超乎尋常的軍事接近,更多的其實是政治因素。印度一方面希望通過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增加印度武器進口的選擇餘地,另一方面是要借重美國的力量幫助自己謀求世界大國地位,鞏固自身在印度洋和南亞的“霸主地位”,試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緣政治優勢,在俄美軍事與政治博弈中左右逢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