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理所當然的認定俄羅斯“軟”了。為此,尚未完全從金融危機困境中走出來的美國,便急匆匆的將矛頭指向了中國。從Google威脅退出中國市場,到對台軍售,再到肆無忌憚的會見達賴,讓我們充分領略了奧巴馬式的“變臉”速度。就在美國忙於“懲治”中國之際,俄羅斯與法國再度“聯手”。俄法接近是有歷史淵源。二戰後期,法美為瓜分勝利成果而交惡。此後法國便有意接近蘇聯,以制衡西德、對抗美國。法國對蘇聯關係的重視,可以從關鍵歷史事件中管窺一斑。
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法國堅定的站在蘇聯一邊;到了八十年代,美國推出“星球大戰”計劃,法國和蘇聯聯手反對;在蘇聯解體前兩個月,戈爾巴喬夫赴法國訪問,法國向岌岌可危的蘇聯提供了16億法郎的食品和20億法郎的貸款。蘇聯解體後,法國改弦更張。從公開支持北約東擴;到公然接待車臣非法武裝,再到2000年介入俄瑞(士)商業糾紛(凍結資金、扣押帆船),俄法關係進入冰河期。
法俄交惡伴隨的是法美修好。布什當選後,法國總統希拉克第一個前往美國拜會。不過好景不長,2003年,美國打著反獨裁的大旗帶領北約發動伊拉克戰爭,此舉卻侵害了法國的利益。當時法國是伊拉克的主要貿易國和最大的武器供應國之一,伊拉克石油換食品的主要中間人,法國還擁有伊拉克二十幾億美元的巨額債務。
除此之外,美國在國際問題上所奉行的單邊主義政策與法國的外交理念相衝突。美入侵伊拉克,致使法國重新走上“反美”的外交路線。自然也遭到美國的強烈打壓。作為歐盟的主要成員國,法國立主推動歐洲軍事一體化,因美國從中作梗而難產;法國自從2005年曾多次提出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也因美國反對而作罷。基於相同的戰略困境,法國與俄羅斯重新“聯手”也就變得不足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