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面對“文化戰爭”?
有意思的是,幾乎在人類學家聯名反對“人文地形系統”的同時,簡在《國防》月刊上發表了《“人文地圖”成為重要戰爭工具》一文。那麼,這兩種聲音在發生碰撞之後將留下怎樣的回響?
八年前,當布什政府決定發動阿富汗戰爭時,很多人大膽預言:阿富汗將成為新的越南。八年來,阿富汗戰場局勢的發展給這一預言提供了足夠多的證據支持。對於“接手”了兩場戰爭外加金融海嘯的奧巴馬政府而言,美國在阿富汗戰場只有一條道路可走:除了取勝,別無選擇。
2009年3月,躊躇滿志的奧巴馬公布了阿富汗戰略,提出要破壞、瓦解並最終擊敗“基地”組織及其極端主義同夥並防止他們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卷土重來。然而阿富汗局勢的惡化迫使奧巴馬在八個月後便匆匆調整阿富汗戰略,除增派三萬兵力使駐阿美軍規模達到十萬外,最大動作當屬加大對阿富汗的民事投入。
持續八年的阿富汗戰爭已經使美國的決策者們認識到,在塔利班政權被美軍強大的軍事機器推翻後,這場戰爭便開始超越狹義的戰爭範疇,而成了一場“文化戰爭”。這一點,同美國在伊拉克面臨的情況有些相似:在多數民眾看來,美國是“占領者”而非“解放者”,因為它根本不理解這裡的宗教與文化。國際關係史上的很多案例已經能夠證明,單純依靠軍事和政治手段難以打贏“文化戰爭”,對此,美國人應該有更為深刻的體會。
現在的問題在於,美國加大民事投入能否贏得阿富汗民心,並最終贏得戰爭?美國如何做到尊重阿富汗人民的生命、宗教和社會文化?動輒誤傷誤殺平民,將西方民主價值觀強加於人,或許只會招致更多的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