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特迪瓦,法國一直以前宗主國的身份自居,不僅努力維持在當地的特殊利益,而且極力推動科特迪瓦的民主轉型。然而,簡單的民主移植並沒有給科特迪瓦人民帶去福祉,相反一度的經濟繁榮被武裝衝突所中斷。如果科特迪瓦長期陷入僵局,法國不僅將利益受損,而且在整個法語國家中也將威信掃地。因此,在法國看來,在科特迪瓦的軍事行動成為維持其在法語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進而繼續推動非洲民主化進程的戰略必需。
至於在阿富汗,法軍的參與更多的是象徵意義,是法國重返北約、維持美法友好關係的必要姿態。
儘管法國在三條戰線上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其目標都在於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面對美國的實力優勢和新興國家的崛起勢頭,法國社會彌漫著一種失落感。因此,薩科齊一上台就在對外方向上動作頻頻,以重振法國民眾的士氣。
薩科齊先是提出了“相對大國時代”的概念,為法國發揮國際影響進行理論預設。接著他一改自戴高樂以來的法國獨立外交的傳統,重新加入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希望以此掌握未來歐洲安全的主導權。此外,薩科齊還積極參與調停俄格衝突、提出巴以停火方案,對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遺餘力,對G20的機制化進程也格外熱心。
然而,法國的外交行動總體上進展緩慢、效果有限,軍事行動由此成為薩科齊施展影響的另一個舞台,這三場軍事行動成為法國近年來大國化戰略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