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海軍已批量裝備新型魚雷微弱信號檢測設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27 10:14:44  


海軍新型054A隱身護衛艦對“敵”潛艇進行反潛火箭彈攻擊。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隆冬時節,一場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實裝演練在南海深處進行,多艘新型驅逐艦、護衛艦和登陸艦攜手出動。 

  解放軍報報道,“此次出海艦艇,裝備有沒有問題?”面對上級詢問,南海艦隊某保障基地監測站孫曉宏站長底氣十足地回答:“我們剛剛對出海艦艇裝備的磨損、振動、溫度和腐蝕等技術狀況進行了仔細分析測試,保證不會出任何差錯!”果然,所有參訓艦艇裝備在整個演練過程中性能良好,沒有發生任何技術故障。 

  2005年4月,該監測站落實新編制調整為新型裝備技術保障單位。此時,恰逢多艘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入編轄區部隊。這些新型艦艇科技含量高,裝備保障是否有力,直接關係著艦艇部隊的戰鬥力。然而,當時監測站技術人員來自多個單位,大多是“半路出家”,專業技能參差不齊。 

  新“患者”呼喚“新型醫生”。他們從造就合格的艦艇“保健醫生”入手,大抓人才隊伍建設。特招入伍的地方大學生黃志毅2006年7月畢業分配到監測站計量站,短短一年時間裡,他先後兩次外出學習:上半年到某空軍飛行學院學習計量檢測,下半年到某海軍航空學院接受計量專業培訓。前不久,他利用外出取到的“真經”,對某新型導彈驅逐艦裝備進行計量監測,采集數據3000多組,提出維護修理建議35條,為故障裝備的“康複”提供了有力依據。 

  把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 

  去年8月,某登陸艦支隊一艘新型船塢登陸艦列裝。戰艦靠停軍港的第二天,該監測站的技術人員就對艦艇裝備實施質量監測,采集相關參數,了解和掌握艦艇裝備技術狀況,為該艦日後裝備維修保養建立起詳細的“電子檔案”。 

  該監測站政治協理員關獻民告訴記者:“從坐在家裡等著被保障單位‘找上門’,到主動去軍港碼頭將裝備技術保障‘送到家’,是我們適應新使命任務、實現裝備保障轉型帶來的新變化。” 

  變化來自挑戰。那年,一次重大聯合演習在即,某新型導彈驅逐艦在衝鋒號角吹響的前一天,輔機突然出現故障。該故障部位異常征兆早在半個多月前就有了,艦上官兵錯誤地認為小故障不會影響正常使用,結果“小病不治釀成大病”。事後,一位資深技術人員感慨地說:“要是早些時候對該艦進行質量監測,故障完全可以避免。” 

  此事給監測站黨委“一班人”敲響了警鐘:過去那種忽視裝備深層次管理和等裝備壞了再維修的經驗型管理,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形勢要求。 

  為及時了解和掌握艦艇裝備技術狀況,對存在的問題和故障隱患及時予以解決,該監測站大膽打破過去“坐等進門”的陳舊保障模式。每當新艦艇一入列,他們便攜帶油料光譜分析儀等數十種先進監測設備,認真對艦艇裝備故障和隱患進行“號脈開方”,力爭把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官兵們親切地稱之為艦艇裝備的“流動門診部”。 

  給武器安上“火眼金睛” 

  今年1月上旬,南海某海域,一場實彈演習拉開帷幕。“發射導彈!”指揮員一聲令下,某新型驅逐艦發射的某新型艦艦導彈命中目標。 

  “導彈能準確命中目標,得益於監測站研製的微伏信號檢測設備。”慶功會上,該艦指揮員頻頻向監測站技術人員道謝。未來海戰場上,導彈是最重要的進攻利器,而導彈命中目標,關鍵靠信號引導。某新型艦對艦導彈裝備艦艇部隊後,由於裝備保障中缺少準確的信號檢測設備,一度成為該型導彈技術保障的“攔路虎”。 

  為了讓新裝備快速形成戰鬥力,在一沒經驗、二少技術、三缺器材的情況下,該站迎難而上,成功研製出海軍第一台“某新型魚雷微弱信號檢測設備”。這一創新成果讓我海軍微弱信號檢測能力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如今,這一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到導彈、魚雷等制導武器檢測上。這些武器安裝上“火眼金睛”後,能敏銳接收各種目標回波,及時修正航向,準確實現“有效摧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