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張銳文章指出,消費金融公司跑馬圈地時代已然過去,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鞏固江湖地位,除了沉澱出雄厚的資本實力外,首先必須架構起嚴密的風險防控體系,加強對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研發與運用,以增強對貸款人的信用識別度,隔離高杠杆與多頭共債風險。
日前收官的年度財報顯示,除了捷信消費金融和招聯兩家消費金融頭部機構淨利潤超過了10億元之外,利潤額在1億元以下的消費金融公司多達10餘家,幸福消費金融還首次年度虧損;在盈利能力與市場業績上,消費金融公司已出現了較為清晰的分化趨勢。加之監管政策口徑不斷收緊,已搶跑了幾個年度的消費金融企業將不得不進入自我優化與全面健身階段。
消費金融公司是國內消費金融矩陣中的核心主體,目前由中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以及捷信消費金融等在內的23家機構所組成;另兩支是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前者主要通過消費信貸(房地產貸款)和信用卡兩大產品提供消費金融服務,後者主要有BATJ旗下的金融服務產品如百度度小滿運營的“有錢花”、騰訊微眾銀行推出的“微粒貸”阿里螞蟻金服運作的“花唄”及京東金融旗下的京東白條等。
文章認為,在性質上,消費金融公司是持牌金融的非銀金融企業,場景消費是其最大特征,即面對目標客戶提供具有針對性需求的體驗消費。因此,雖然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不少由銀行牽頭髮起,但都與非銀行業綁得很緊,比如上海中誠消費金融背後站著攜程集團等重要股東,寧波永贏消費金融的重要出資人是富邦家具與寧波城市廣場,光大消費金融重要聯手是中青旅;像海爾、蘇寧等實體企業也創設了產業型消費金融,其鏈接的消費場景就更接地氣。互聯網金融雖然也有場景消費特征(主要是線上場景),但互聯網金融屬於非持牌消費金融,其杠杆率要比消費金融公司小得多,前者只有2.3倍左右,而後者可放大至8到10倍左右,業務空間更大,靈活度就更高。
正是具備了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所不具備的優勢,成立至今才8年,消費金融公司一直跑得很快很歡,能攬到用戶少則數百萬次,多則數千萬次,放貸金額都在數百億元甚至數千億元以上。不僅如此,按規定消費金融公司不具備吸儲能力,因此自去年起該行業便進入資產快速擴張軌道。
作為消費金融勁旅,消費金融公司服務的是消費行為,其最大貢獻應是創造與擴充了國內消費這一經濟內生動力。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0萬億元,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76%,消費已連續五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其拉動經濟的主力地位已基本確立。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所能覆蓋的是白領和高淨值人士等優質客群,但一些低收入群體如大學生、年輕藍領等長尾端客戶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消費金融公司通過創設低門檻、無抵押與快捷審批通道的信貸供給方式填補了金融供給端空白,使現代金融的普惠功能獲得溢出。不僅如此,消費金融公司在品種與場景層面的不斷推陳出新也倒逼著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快零售業務迭代的步伐,也激活了金融市場的創新基因,僅消費金融ABS(資產證券化)發行量,去年國內交易規模就達3000億元。
然而,一路快馬加鞭的消費金融公司出現了失准與脫靶現象。在風口思維的裹挾下,不少消費金融機構創造與推送出了一些現金貸等暴利性產品,為了爭奪用戶,一些機構有意降低放貸門檻,忽略借入方信用狀況,甚至不惜製造各種眼花繚亂的噱頭與虛假新聞來誘騙用戶。由於規模擴張過快,杠杆普遍過高,加之出現了多頭共債的客觀壓力,不少消費金融公司抗風險能力接濟不上,基礎脆弱的短板開始顯現,經營狀況呈現不小波動;更為重要的是,無論線上消費還是線下消費,近兩年市場已呈減速跡象,而消費邊際遞減也使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增速放緩。
按央行統計報告,去年國內金融機構提供的消費金融借貸增加2.41萬億元,同比上升31%,在增量上創出了10年同期新高,同時消費金融信貸存量達到8.45萬億元。但動態分析,我國消費金融滲透率(短期消費貸款/消費支出)仍處於較低水平,目前消費金融行業有效覆蓋的客群數量約為5.5億至6億人,尚有1億至1.5億人未被覆蓋。因此,無論從哪個層面看,我國消費金融前景仍相當可觀。現有消費金融公司還會開足馬力在挖掘存量市場的同時全力開拓增量市場,並還會有新的商業資本大踏步進入。不過,從監管層釋放出的態度看,牌照管理已明顯收緊,短期內也不會放鬆。因此,從供給主體角度考量,未來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存量博弈。
從需求方面觀察,競爭方向會朝存量與增量兩個方向蔓延。無疑,消費金融公司跑馬圈地時代已然過去,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鞏固江湖地位,除了沉澱出雄厚的資本實力外,首先必須架構起嚴密的風險防控體系,加強對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研發與運用,以增強對貸款人的信用識別度,隔離高杠杆與多頭共債風險。在消費金融主要使用人群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後,企業獲客難度將越來越大。消費金融公司唯有通過擴大多樣化場景產品供給、豐富用戶體驗度等多種途徑提升存量用戶占比和挖掘更多長尾用戶數量。為此,可以考慮將目標客戶從C端適量轉向B端,重點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消費服務。須知,與C端客戶相比,B端客戶投射到消費金融機構身上的風險更小,消費偏好更具穩定性,規模化採購紅利也更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