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出部署,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較為關鍵的一環就是圍繞解決“有效需求不足”採取務實舉措,進一步深化對推動消費與投資相互促進的認識,有針對性地解決現存難題。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閆坤文章表示,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對投資具有牽引作用。消費直接反映市場預期,消費需求的擴大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採購的意願,穩定的消費預期能夠有效促進擴大投資,特別是長期投資。產品和服務要直接面對消費市場的檢驗,那些得到消費者認可、當前銷路好、未來有前景的產品和服務,蘊含著較大商業利潤,從而能夠有效促進相關領域投資持續擴大。可以說,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消費也關係著經濟總量、經濟增速以及經濟創新。例如,人們對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的消費熱情,會促進相關的芯片供給,加強對實現芯片相關設備、材料和零部件自給自足的需求。正是在強大國內市場的支撐下,大量中間品生產商和供應商能夠持續獲得訂單,激發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消費對投資的促進作用,還集中體現在新消費場景和新業態新領域。一般來說,一種新的消費場景出現後,往往會在短時期內帶來超額利潤。在開始階段,相關投資不足,較高的利潤引導投資者不斷擴大投資,這一領域也就成為投資的重要增長點。例如,近年來網絡零售市場穩步增長,豐富了居民的消費選擇,也助推了投資恢復。2023年1至11月份,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5%。這一趨勢同樣推動跨境電商、絲路電商、直播電商等領域相關投資併購活動日益活躍,使這些領域成為投資熱點。特別是數字消費可在供需分散的領域建立起相對穩定的互動配對關係,能夠大幅度降低成本,這一領域投資的擴大能有力推動其快速發展。中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中大國,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將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文章指出,反過來看,投資的規模和方向也可以影響帶動消費發展。緊扣需求變化,順應升級趨勢,持續優化投資結構和供給結構,才能更好滿足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開拓市場。一方面,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打造日益豐富的消費場景,需要規模較大的長期投資。例如,近年來文化旅遊行業在文化價值挖掘、民宿質量提升、平台預約預訂便利化等方面進行了較大投資,很好地促進了文旅市場的回暖。另一方面,高質量的供給能有力促進需求釋放。例如,企業對品牌建設的投資會不斷釋放人民群眾的潛在需求,從而獲得持久穩定的回報。此外,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就業擴大和收入增長也與投資增長息息相關。高質量產品的投資活動,會增加高水平就業,為勞動者帶來更高收入,進而提升人們的消費能力。還要看到,公共服務投資可以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投資的增加,可以有效擴大人們在一般消費品上的支出,可以帶動汽車等大件消費品和高品質消費品方面的消費,從而同步提高消費和投資水平。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務的邊界也將發生變化,小區物業、家政服務等領域的全部或部分環節可由企業承擔,實現企業擴大相應投資、居民提升消費水平的雙贏局面。通過降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准入門檻,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相關投資,也可以有效提高鄉村、園區以及街道社區等的電子政務水平,彌合數字鴻溝,並引導企業推出更多普惠服務。
文章認為,消費可以帶來利潤促進長期投資,投資可以改善消費質量並進一步推動消費潛力釋放,從而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有效擴大內需。當然,實現這一循環的良性運轉,需要消費和投資兩端發力。一方面,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促消費提供了基礎,要進一步培育新消費場景,改善消費環境,重點促進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打通消費品、中間品和設備設施投資鏈。另一方面,要改善投資結構,提高高質量產品的供給數量,重點擴大數字基礎設施投資、綠色化轉型投資、公共服務投資。為企業投資提供良好穩定的環境,降低部分行業的投資門檻,提升消費者和企業家預期。同時,還要擴大居民就業,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