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近期,深圳開始探索將宮頸癌疫苗納入免疫規劃,這款“一苗難求”的網紅再次引發人們關注。而從2007年起,北京市就將流感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為部分人群免費接種。這些都不約而同地引出同一個公共政策議題:如何進一步擴大國家免疫規劃?
光明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生態部教授胡穎廉文章表示,預防接種和安全飲用水,是當今世界促進人類健康和降低死亡率的兩大因素。諸多研究表明,免疫規劃會帶來數倍於成本的淨回報。中國從1978年開始實施兒童計劃免疫,歷經2002年、2007年兩次重大調整,目前形成“14苗防15病”的國家免疫規劃體系,並且取得了傳染病防控的巨大成就。近些年國家不斷加大免疫規劃投入,2020年超過40億元,但依然有提升空間,如肺炎結合疫苗、輪狀病毒疫苗尚未被納入免疫規劃。
文章稱,疫苗未被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其直接後果就是接種率低,給健康公平帶來挑戰。如果按照市場價格完成接種程序,肺炎結合疫苗需要2300多元,國產二價宮頸癌疫苗需要658元,輪狀病毒疫苗需要1700多元。不同人群面對價格高昂的非免疫規劃疫苗,其可及性差異巨大。有研究顯示,財政統一支付模式下的意願接種比為61.73%,而當全額個人支付時,這一數據降至1.68%。於是我們在現實中看到,越是落後地區,一些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就越大。中國輪狀病毒胃腸炎導致的死亡病例有90%在農村,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是農村高於城市。疾病風險增大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是阻礙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
文章分析,免疫規劃擴容,有財政投入的問題,也有激勵和責任兩大結構性原因。根據中國法律,不論是免疫規劃還是疫苗市場,疫苗的直接提供方都是疾控機構。疫苗是給健康人使用的,有關部門在擴大免疫規劃的決策過程中,需要考慮健康影響、公共財政承受力、社會公平等諸多因素。通俗地說,這事做對了能保護和促進公眾健康,做錯了會帶來健康危害甚至會引起社會矛盾,因此必然充滿爭議。長期以來,中國免疫規劃疫苗價格總體上低於國際市場水平,公益性特征十分明顯。低利潤彰顯企業社會責任,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改進質量和創新的動力。在非免疫規劃市場,國內企業的研發策略以跟隨跨國公司為主,容易形成產品同質化,往往是一個新品種有十幾家企業在重複投資。由於每家企業的銷售規模和盈利空間都有限,其優化工藝和擴大產能的動力不足,也沒有能力開展大樣本數據收集和循證研究,無法為擴大免疫規劃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當供給側無法提供高質量、大規模、低成本的疫苗產品,作為需求側的疾控機構若貿然擴大免疫規劃,會面臨很大的質量安全和可及性風險。因此,維持免疫規劃範圍成為理性選擇。
如今我們迎來了好時機。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正在事實上形成全人群免疫規劃。各級黨委政府直接部署和有力動員,超越了衛生部門單打獨鬥,探索出大規模人群場域下疫苗接種的有效途徑。同樣重要的是,當前民眾已經形成接種疫苗保障健康的共識。具備了這樣的社會基礎,我們有底氣將更多的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從而大幅降低其帶來的疾病負擔。
文章指出,當前,國內一些疫苗企業提升了能力並積累了相當資金,應加大研發投入,升級換代免疫規劃疫苗,並盡快實現高價疫苗的國產替代。疫苗企業還可以設立公益基金並捐贈疫苗,從而形成財政、醫保、慈善相結合的免疫規劃籌資體系。作為激勵,監管部門應當對疫苗研發上市給予政策傾斜,提供更多審評技術支持。節省下來的財政經費可用於疫苗接種點設施建設,以及適當提高基層疾控人員和接種醫護人員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