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22日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以及防控工作的推進,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居住社區的重要性。一個完善的居住社區,能夠在防控疫情中發揮“穩壓器”作用。居住社區該如何完善和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出台的《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下稱《指南》)為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明方向。早在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3個部門就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補齊既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區同步配建各類設施,城市居住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不斷健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顯著提升。這意味著在“十四五”時期,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有望給廣大社區居民帶來更優質的社區生活體驗。
《指南》對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具體要求共涵蓋六大類20項,在居民適宜步行範圍內,也就是5分鐘至10分鐘內,應包括一個社區綜合服務站、一個幼兒園、一個托兒所、一個老年服務站和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個綜合超市、多個郵件和快遞寄遞服務設施以及其他便民商業網點;水、電、路、氣、熱、信等設施、停車及充電設施、慢行系統、無障礙設施和環境衛生設施;公共活動場地和公共綠地;物業管理全覆蓋,應包括物業服務和物業管理服務平台;社區管理機制健全,應包括管理機制、綜合管理服務和社區文化。
“完整居住社區”是我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兩院院士吳良鏞提出的。他認為:“社區不僅包括住房問題,還包括服務、治安、衛生、教育、對內對外交通、娛樂、文化、公園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軟件,內涵非常豐富,應是一個‘完整社區’的概念。”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一次網上調查顯示,社區教育設施、便民商業設施和戶外活動場地是社區居民認為最重要的三項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努力實現全體居民住有所居”,不僅需要住得進,更應該住得好。據研究,我國城市居民平均約75%的時間在居住社區中度過,到2035年,我國有約70%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居住社區建設發展,享受更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更便利的居住生活,提升居住品質都有更高期待。《指南》重點從保障社區老年人、兒童的基本生活出發,提出配套養老、托幼等基本生活服務設施的標準,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當前,我國居住社區仍存在規模不合理、設施不完善、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物業管理覆蓋面不高、管理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並且,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發展的中後期,城市建設從大規模、高速度的粗放型發展階段進入關注城市人居環境品質、補齊居住社區建設短板、建立健全治理機制的精細化發展階段,城市開發建設方式也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無論是新建小區還是老舊小區,都應大力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
|